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直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大佬们都说了啥

    消费质量报社头像消费质量报社头像
    消费质量报社2023-04-06

    3月31日至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在京举办。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本届论坛以“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各领域的嘉宾代表,围绕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新一代汽车消费变革趋势、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策略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与往年的百人会论坛相比,今年论坛更加关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有多位与会嘉宾呼吁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以稳固产业高质量发展。下面就来看看来自政、产、学、研各领域的大佬们在本届论坛上都有哪些提议。

    “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面临新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首先,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其次,商用车进展缓慢,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10.2%,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25.6%的渗透率;第三,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此外,产能发展遇到瓶颈,基础资源价格偏高、供应链不畅以及一些技术制约问题。

    万钢建议,汽车产业链各方要紧密协同,满足新能源汽车全场景、全气候的市场需求,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基础技术研究;统筹推进内燃-电力驱动协同发展,加快燃料电池车跨区域推广应用;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构建电动、智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阵痛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欧阳明高表示,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主要体现在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转型、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三个方面。

    同时欧阳明高认为,我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从近中期看,现在正处在整个电动车价格偏高,电池成本也偏高,新能源补贴又在下降或停止的阶段。5至10年内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从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持续下降,纯电动车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后,插电混动车型和增程电动车型市场份额会逐步降低。

    “芯片和操作系统是下半场汽车革命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表示,这一轮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其核心就是轻量化的车体、高性能的动力总成一体化、高性能的电池包。下半场则是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其核心是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他指出,智能网联重新定义了汽车,让它不再是传统的机械产品,而从一个代步的工具走向智能移动的出行空间。传统的汽车是以产品为驱动、销售为目的,到了智能网联时代则变成“产品+服务”双驱动。

    “建议将新能源车免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25年”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汽车市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电动化的趋势不会逆转。我国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在提前、进程在加速,行业要有充分预期和准备。

    为加快推进汽车行业的现代化,王传福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延长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到2025年,二是推动超充标准的建立,建议采用“多枪快充”的模式。(“多枪快充”模式即用两把枪或者多枪同时给一台车充电)。王传福称,比亚迪在“多枪快充”方面有100多项专利,愿意开放给行业免费使用。

    “推动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在可见的时间窗口内,智能电动车可能是中国汽车品牌改变竞争、重塑格局、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机会。”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认为,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市场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过了小规模发展时代,下一步就会迈向规模效益阶段。

    王俊建议,一是推动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包括利用新的举国体制,政府支持、行业协同,共同攻关下一代电池、AI芯片、高精度地图、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加大对基础学科前瞻技术的投入。二是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推动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术全栈可控,降低生产要素的全过程成本。

    “智能电动车价格有望降到5万元”

    过去十年,随着技术进步,电视、空调、手机等行业的整体价格大幅下降,“摩尔定律”体现明显。 零跑汽车董事长兼CEO 朱江明表示,智能电动车以电子部件为核心,电子架构替代机械架构,同样适用这一定律。 近年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整车域控三大系统迭代加速,他认为,智能电动车的更新周期只有两年,跟不上这个节奏就会落伍。而伴随着两年迭代一次的速度,十年后智能电动车可能迎来5万元时代。

    全媒体记者 赵俊羽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申涵兮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