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耿琛、熊翊宇、高远)
一、麒麟电池推动电池革新,托盘盒迎来重大升级
(一)需求创新驱动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高增
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明确。自 2016 年 197 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以 来,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根据 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数 据,当前已有 42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或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时点,且另有数 十个国家通过声明提出碳中和目标时点,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国家。传统燃油汽车碳排放 较高,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较为明确。
市场驱动逐步取代政策驱动,国补退坡影响在减小。2020 年以来补贴退坡有序推进,车 企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趋于成熟、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政策依赖性明显降低,中 国新能源市场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移。根据历史退坡时间及销量,退坡后短期内电 动车销量及渗透率受影响但修复速度快,2021 及 2022 年退坡后三个月恢复到原有水平。

免征购置税再延期。2022 年 8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 至 2023 年底。此次免征购置税为历史上第三次延期,国补政策取消背景下,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将缓解购置成本的上涨,助力国补退坡“软着陆”。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预计 2023 年销量可达 1431 万辆/+35%。根据瑞典咨询 机构 EV-Volumes 数据,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75 万辆/+108%,预计 2022 年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到 1060 万辆/+57%。我们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持乐观预期, 预计 2023 年全球销量有望达到 1431 万辆/+35%,其中中国 900 万辆/+40%、欧洲 280 万 辆/+15%、美国 179.5 万辆/+80%。
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新能源汽 车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主要区别在于三电系统。具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包括电 机、电驱和动力电池。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的背景下,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 的核心三电系统组成部分之一,需求有望迎来较快增长。

(二)动力电池方案持续迭代,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全球新高具备竞争优势
麒麟电池与 4680 方案均有望于 23 年量产,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动力电 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整车的续航里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新能源 汽车续航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优化电池结构成为动力电池技术迭代的主要方向之一,当 前主要厂商均发布了其新的动力电池方案,例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和特斯拉的 4680 电 池。根据宁德时代互动平台信息与特斯拉业绩会披露口径,麒麟电池和 4680 电池均有望 在 2023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我们认为这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新的一轮创新周期。
CTP 技术精简电池包模组环节,“无模组理念”提升集成效率。宁德时代在 2019 年于法 兰克福展提出 CTP(Cell to Pack)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电池包“电芯-模组-PACK”三重 的结构,CTP 技术通过“完全无模组”或“大模组替代小模组”两种方式提高了电池的 集成效率,从而起到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整车续航里程的功能。
精简模组环节思路不变,主要电池厂商均公布 CTP 相关差异化技术。当前除宁德时代 外,比亚迪、蜂巢能源等主要电池厂商均公布了自身的 CTP 技术。各家厂商的 CTP 技术 主要区别在于电芯的排布和固定的方式,总体而言核心思路保持一致,均为通过减少或 者取消模组,节省模组的结构件(以端板和侧板为主),提升电池包集成度,进而提升电 池包能量密度。

2022 年宁德时代 CTP 迭代发布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2022 年 6 月 23 日, 宁德时代发布第三代 CTP——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 72%, 能量密度可达 225Wh/kg,比大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高 13%,能够实现整车 1000 公里续 航,且具备 4C 快充能力。在散热方面,麒麟电池运用了全球首创的电芯大面冷却技术, 基于电芯的变化,将水冷功能置于电芯之间,使换热面积扩大四倍,从而使得麒麟电池 的电芯控温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一半。
CTP 3.0 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2%,相对其他方案具备一定优势。根据宁德 时代数据,基于 CTP 3.0 的电池 PACK 由于进一步减少了模组的结构件,可将体积利用 率由 CTP 1.0 的 55%提升至 72%,为业内当前最高。更高的体积利用率可以带来更高的 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麒麟电池电池盒功能升级,难度提升和胜股份具备更大优势
作为动力电池 PACK 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电池盒对电池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盒、电芯和电源管理系统(BMS)等。其中电芯作 为动力电池的能量存储单元,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动力电池电芯的管理和监控,而动力电 池盒作为动力电池系统载体的同时,对于电池各个相关的子系统的安全性、密封性、防 冲撞能力以及集成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TP 技术提升电池盒集成度和复杂度,单车价值量有望增长。基于 CTP 技术的电池包由 于减少或取消了模组环节,部分原本模组所承担的功能需由电池盒承担,对电池盒的性 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池盒价值量也随之提升。具体而言主要提升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池盒强度要求提升。在传统电池包结构中,电池模组对电芯起到支撑、固定和保 护作用,电池盒则主要承受来自外部的挤压力;但在 CTP 结构中,由于减少或取消 了模组环节,电池盒在承担外部的挤压力之外,还需承担原本由模组承担的来自电 芯的膨胀力,电池盒强度要求提升。

电池盒还需满足保暖、绝缘、散热等方面的需求。CTP 电池盒结构在底盘承载式结 构箱体的基础上,把底板型材更改为水冷板,其不仅承载电芯重量而且为电池提供 冷却及加热等功能。
麒麟电池采用无模组结构,结构更精简制造难度更高。CTP 方案包含“完全无模组”、“大 模组替代小模组”两种解决思路,由于模组本身起到的是对电芯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 CTP 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减少模组的情况下,达到物理支撑/防护强度的问题, 针对这个主要问题,CTP 方案持续迭代升级,从第一代 CTP 的大模组方案迭代到第三代 CTP——麒麟电池取消横纵梁的无模组方案。由于麒麟电池采用无模组结构,则其对于托 盘强度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具备更大的制造难度。
公司在 CTP 领域具备较强积累,CTP 持续迭代难度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受益于 CTP 技术带来的集成度提升和焊接工艺变动,我们预计电池盒单车价值量由前期的非 CTP 方 案下的 2000 元左右提升至 3000-4000 元,单车价值量迎来较大增长。公司于 2019 年切 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为较早切入宁德时代供应链进行电池盒供应的企业,另外公司 22 年 12 月公告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公司通过多年与宁 德时代的合作,在 CTP 电池盒领域具备较强的储备,且参与了客户 CTP 电池盒的研发过 程,随着 CTP 方案由 1.0 向 3.0(麒麟电池)方案的迭代,电池盒难度持续上升,公司后 续有望充分受益。
(四)公司加快扩产步伐,全产业链布局构筑成本优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公司加快扩产步伐。近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 长,公司积极把握行业红利期,加速新能源业务产能建设,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公司于 2021 年年底与安徽当涂经开区签订投资合同,投建新能源汽车高端部件项目;2022 年又 和中山市三乡镇政府达成投资扩产协议。随着扩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规模效应或进 一步突显。
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客户降本压力加大,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电池盒企业重要考虑因素。随 着动力电池行业的持续发展,电池盒行业迎来了量价齐升,这也吸引大量厂商投资电池 盒产能,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另外,电池盒行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22 年受原材料涨 价等因素影响,下游客户毛利率承压,存在向上游降本的压力,进一步压缩了电池盒行 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池盒厂商的成本控制能力愈发重要。
电池盒市场需求提升,厂商集中提高产能。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集中在能耗上, 电池铝托盘替代其他材料的托盘降低了整车质量,进而节省能耗。传统铝材加工制造企 业数量众多,电池托盘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和胜依托公司强大的新材料研发实力,凭借 成熟的挤压成型技术和先进的成型工艺,提前布局了新一代电池箱体技术,占据配套先 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随着市场需求提升,各个厂商纷纷规划扩产计划以满足市场需 求,抢占市场份额。
得益于贯穿上下游的产业链布局,公司综合竞争力日渐凸显。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和 胜股份母公司、新马精密、广东和胜新能源、江苏和胜新能源和安徽和胜五大生产基地。 公司产能主要集中于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聚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不仅能就近配 套客户交付产品,也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同时借助当地 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力。
公司布局电池托盘业务具有先发优势,全产业链布局维持较强盈利能力。公司于 2017 年 开始布局电池托盘业务,公司作为国内最早进行电池托盘研发产生的一批企业,拥有从 铝挤压型材到弯曲成型到焊接的电池托盘一体化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具有质量稳定的 量产能力和有效交付能力,一体化布局也使得公司可以较同行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且 公司在 2018 年大幅投入研发,先发性布局了诸多技术,为之后取得宁德时代的 CTP 电 池盒订单奠定基础,高研发投入也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大幅增长。
二、储能需求持续高增,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波动性,驱动储能需求快速增长
碳中和推动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清洁能源发电存在波动性储能重要性凸显。 全球各主要国际均推出碳中和相关政策,且基本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受益于碳中和 的推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新增装机量逐年增长。

国内市场:各省基本均发布“十四五”储能规划,大储明年装机增速确定性高。在市场 空间方面,各省份响应“十四五”规划使得国内大储存在较大空间,各省已发布的“十四 五”新型储能装机规划已超 50GW,而 21 年底我国累计新型储能装机仅 5.7GW。规划保 证我国储能高增速具备高确定性。从政策上看,作为重塑能源结构的关键一环,储能“正 外部性”显著,近期政策频出体现出该行业初期需要政府站在推进新能源发电的高度进 行引导的趋势。从需求上看,储能刚需特性显著。风光发电量占比提升,将使得电网面 临较大消纳压力,若储能配套建设不充分,后续或将反向抑制风光装机。因此,我们认 为国内大储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增速具备较高确定性。
美国市场:IRA 法案+SGIP+NEM3.0 共同驱动储能增长,大储+户储基本盘持续高增。 2022 年 8 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 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法案,其中对 ITC 政策 进行了更新。从边际变化看,23 年开始 ITC 政策的有效期限得到延长、税收抵免力度进 一步加强,美国光伏、储能等项目的经济性有望进一步增强。加州另有 SGIP 政策补贴, 可与 ITC 政策同享。加州 SGIP(自我发电激励计划)政策根据设备装机容量进行补贴“度 电补贴”。现阶段的 SGIP 补贴由普通预算、平衡预算及平衡弹性预算三大独立部分构成。 12 月加州 CPUC 针对户用光伏补贴的 NEM3.0 获得投票通过,将于 23 年 4 月正式生效, 预计余量上网电价将下降,户用光伏配套建设储能的经济性有望凸显,NEM 3.0 的实施, 将有望进一步刺激加州户用储能的装机需求。
欧洲市场:欧洲户储仍具高经济性,REPower EU 或带来大储放量。22 年 12 月,欧盟能 源部长会议最终通过 180 欧元/MWh 的天然气价格上限,此决议将在 23 年 2 月 15 日起 实施。22 年 11 月,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刹车机制法律草案,草案已获 德国上议院表决通过并正式生效,下一步该机制将于 23 年 3 月 1 日启动,持续至 24 年 4 月 30 日。虽然控制电价相关政策出台,但由于政策的时滞性,23 年居民电价或仍在高 位。在限价政策下,配置户用光储系统将体现经济型。在行业高景气度发展下,我们认 为已在欧美出货的中国集成商及相关供应链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外储能的快速增长。
风电、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推动全球储能需求高增。随着全球风电和光伏装机量的快 速增长,储能需求也迎来快速的提升。根据我们测算 2021-2025 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需 求将从 10.4GW 增长至 72.2GW,期间 CAGR 可达 62.18%。主要假设如下: 全球新增风电、光伏装机量:参考 IEA、CPIA、GWEC、CWEA 的数据,其中光伏 新增装机量取乐观与保守的预测的中值,并考虑分布式光伏占比; 储能配套渗透率、容配比:假设随着行业发展,逐年递增。
(二)电化学储能承担重要角色,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头部玩家占据主要份额
储能可分为多种形式,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占据重要地位。储能即能量的存储。根据 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类。电储能是最主要的 储能方式,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技术类型。其中,电 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机械 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电化学储能应用范围相对更广,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相比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受地理 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可灵活运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及其他各类场景中。同时, 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电化学储能技术优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储 能新增装机的主流。未来随着锂电池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发展前景广阔。
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宁德时代占据较高份额。具体到电化学储能的储能电池领域来看, 行业整体集中度相对较高,宁德时代 2021 年出货量居国内厂商第一名,且与第二名存在 较大差距。另外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具备较多布局,其 2022 年 11 月成立宁德时代储能 发展有限公司,后续其储能领域出货量亦有望具备较高增长。
(三)定点大客户储能项目,打造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通过大客户储能电池壳验证,打造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于 2019 年切入宁德时代供 应链,为较早切入宁德时代供应链进行电池盒等金属结构件供应的企业,另外公司 22 年 12 月公告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公司通过前期多年 与宁德时代在电池盒领域的合作,与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可配合客户进行前期 的项目预研发。储能作为宁德时代业务的重要布局之一,公司亦在前期配合客户进行了 储能电池外壳的研发,当前已成功通过验证,后续有望实现批量供货。

储能强调成本与安全性兼具,挤压工艺较冲压工艺具备相对优势。电化学储能本质上为 大量电池的堆叠,因此安全性成为其重要的指标。另外储能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成本亦是终端客户考虑的主要因素。储能电池壳作为电池的主要结构件,其加工方式主要可分 为冲压和挤压两种,其中挤压方式相对冲压强度更高,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且在成本方 面亦具备一定优势,后续有望成为储能电池壳的主要工艺。
公司深耕挤压工艺多年,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和胜股份深耕挤压工艺多年,在挤压成型 和挤压型材领域具备较深的技术积累,后续有望充分受益挤压工艺在储能电池壳的用量 提升趋势。
三、传统消费电子平稳发展,市场复苏有望带来增量
(一)金属中框渗透率稳步上升,智能手机市场需求见底或有望触底反弹
金属中框在性能上较塑料中框具备优势,价格持续下探渗透率稳步上升。智能手机中框 主要为金属和塑料两种材质,其中金属中框在强度等性能上具备相对优势,但由于要使 用 CNC 进行加工相对成本较高,往往只使用在中高端机型。随着 2018 年智能手机行业 渗透率见顶,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各品牌新机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高速快充、指 纹识别、高像素摄像头、OLED 屏等先前在较高价格机型搭载的配置,开始向下渗透至 中低端价位机型。具体到金属中框来看,其已渗透至千元机级别,售价 1699 起的华为 NOVA10 系列与售价 1429 起的 Redmi note 12 系列均搭载了铝合金中框,金属中框渗透 率稳步提升。
金属中框材质种类较多,铝合金中框具备成本优势短期内为中低端手机主流选择。随着 3D 玻璃与陶瓷盖板的崛起,手机厂商对中框强度等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铝合金外, 其他如不锈钢、钢铝复合材料、钛合金等高强度金属逐渐火了起来。在手机中框的加工 方面,钢铝复合压铸相比于传统不锈钢加工来说,加工较为灵活,不锈钢传统加工中框 做不到复合压铸的效果。而铝合金中框由于在成本、重量、加工良率等方面明显占优, 故成为了非旗舰手机的主要选择。
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持续低迷,23 年随着疫情恢复或有望触底反弹。手机等消费 电子产品的出货量一方面受行业创新周期的影响,另外其出货量也与宏观经济形势挂钩。 自 2018 年智能手机渗透率见顶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智能手机的创新停滞使得终端增 速趋缓,另外受到 20 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影响,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低迷,当前已处于行 业底部。后续若疫情等影响因素产生好转,需求或将迎来恢复,出货量有望触底反弹。

(二)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种类丰富,业务或有望伴随终端需求反弹贡献增量
铝挤压材消费电子应用广泛,受益于消费电子金属件渗透率提升。公司消费类电子领域 的产品包括电脑硬盘用 HDE 铝挤压材、电视机边框用铝、移动电源外壳、手机用铝挤压 材,布局全面。其中公司生产的 3C 电子产品用铝挤压材尺寸精度高,经加工和表面处理 后,无花斑、砂眼、异色等缺陷,产品质量优秀,受到下游客户认可。
消费电子需求 2023 年有望触底反弹,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或可贡献增量。公司消费电子业 务员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高度相关,自上市以来,除 2019 年和 2022H1 公司消费电子业 务因终端需求下滑出现下滑外,其他各期均维持了增长。2022 年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因 疫情等因素影响出货量持续低迷,后续若疫情等影响因素产生好转,需求或将迎来恢复, 出货量有望触底反弹,公司消费电子业务亦有望贡献增量。

四、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 30.19 亿元、53.44 亿元、79.07 亿元,同比+25%、+77%、 +48%:公司已经是 C 客户电池托盘核心供应商,预计麒麟电池量产后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下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提升,公司 21 年以来陆续打开 CATL 以外的新客户。消费电 子、耐用消费品业务有望伴随下游复苏重回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电池托盘 业务出货量为 57、108、149 万套。
毛利率 2022-2024 年预期 20%、20.6%、19.6%:2023 年是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池托盘业 务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伴随新订单量产、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公司产品 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支撑,预计汽车业务毛利率有望超 20%。虽然 22 年以来传统消费业务 有拖累,电池盒业务受竞争加剧和大客户降本压力影响毛利率略有下降,预计随着麒麟 电池占比提升公司电池盒盈利能力有望逐步回升,未来随着行业增速放缓及公司储能业 务占比提升,毛利率将略有回落。 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 亿、4.53 亿、6.26 亿,同比+6.8%、+105.7%、 +38.3%.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