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打压中国动力电池,美国有没有这个本事?

    风口财经客户端头像风口财经客户端头像
    风口财经客户端2022-09-16

    9月15日,一则关于“美国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和矿物原材料”的传闻在网络发酵。一些分析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法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设置了严格的排斥性条款,包括自2024年起,将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电池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产自中国的矿物原材料等。

    风口财经从多个渠道了解到,上述说法并不准确,美国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限制并非禁用,而是不享受补贴。虽然法案相关条款中并未明确提及中国,但在可获得补贴车型的条件中,美国却设定了一系列“排外”条款,以此保护美国及其“伙伴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打压排挤中国等在产业链上下游拥有先发优势的“外国受关注实体”。

    美国接连出台法案

    打造独立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为实现拜登提出的到2030年电动汽车占当年美国所有新车销量一半的目标,IRA法案通过财政补贴拉动美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力度空前。

    根据IRA法案,美国政府将向购买新电动以及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分别提供7500美元以及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从2024年开始,美国对可获得补贴新能源车型使用的部件及原材料有明确要求,比如动力电池部件及其关键矿物(生产动力电池所必须的电芯、模组、电解液、隔膜及锂、镍、钴、石墨正负极材料等)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其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智利等),而且占比逐年递增。如果电池中的材料和关键矿物是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则会取消税收抵免资格。

    风口财经注意到,早在IRA法案签署一周前,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芯片法案》将为美国芯片制造、研发及劳动力发展提供527亿美元补贴,给予在美设立芯片工厂的企业25%的投资税收优惠,同时拨款约2000亿美元,促进美国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研创新,总计投入近3000亿美元。

    根据法案要求,电池所用矿物材料的40%需要由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加工,到2024年比例提升至50%,到2027年提升至80%,到2029年电池部件必须100%在北美制造。

    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两部法案的“排外”条款并未明确指向中国,但从目前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看,中国企业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出台这些限制条款就是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和补贴限制强行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解绑”,意在建立一套完整和独立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中国优势明显

    6家企业上榜全球装机量TOP10榜单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在全球处于什么地位?

           SNE Research 9月5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7月,在全球电动车电池生产商装机量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席,宁德时代以13.3GWh的装机量成绩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宝座,而比亚迪电池装机量达到6.4GWh,继今年1月和4月之后,再度超越韩国LG能源成为全球第二。除此之外,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四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7月装机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80%,跻身榜单前十。

    7月全球电动车电池生产商装机量前十榜单

    韩国的三家电池厂商LG新能源、韩国SK ON(2.4 GWh),三星SDI(2 GWh)分别列第三、第五和第七;日本松下(2.9 GWh)列第四。

    1-7月全球电动车电池生产商装机量前十榜单

    根据今年1-7月的累计数据,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240.8GWh,同比增长76%;宁德时代以39.7 GWh位列第一,同比增长110.6%,韩国LG能源以31.5 GWh位列第二,同比增长仅9.0%,比亚迪排名第三,为10GWh,但同比增长204.7%。就增长的势头来看,比亚迪全面超越LG能源指日可待。

    在产能方面,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动力电池供应出现缺口。SNE Research预测, 如果以2021年年初的产能规划进行计算,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销缺口将达到37%,装车缺口将达到25%,且持续维持供需紧张的状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的这些“排外”条款会一定程度上逼迫相关企业往美国及与其有自贸关系的国家转移,但是中国本身还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足以支撑自身供应链的发展,美国自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并不会撼动中国的领先优势。

    比亚迪董秘李黔朋友圈发文表示,没看出来,电动车行业咋脱钩?在电动车行业,美国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靠加大补贴来扶持,而中国已经完全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了。

    没有中国原料

    美国能否造出动力电池?

    美国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与中国动力电池及其原材料脱钩?

    根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数据,目前,美国只有特斯拉一家企业具备动力电池商业化量产能力,其他具备规模化投产能力的电池工厂,都是依靠本土汽车企业与LG、SK、松下等日韩头部电池制造商合资,或由英国的Britishvolt、澳大利亚的iM3NY等电池企业投建。

    按照彭博社新能源财经统计,目前美国动力电池产能(包括完全启用、在建和已公布的电池产能)排名前十的企业均来自上述“外来”的合资或独资公司。单韩国电池制造商的产能就占据其中的59.7%,但在去年韩国电池制造商使用的电池矿物原材料中,有80%以上从中国进口。

    公开资料显示,在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方面,全球59%的锂、68%的镍、73%的钴、93%的锰等正极材料都由中国供应。在负极材料方面,中国也拥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近乎100%的石墨都由中国出产。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短期来看,预计美国在电动汽车相关产业链上依赖我国的现状难以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供应链成熟,成本优势突出,预计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市占率难以被完全替代,中期内仍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全球电动汽车及电池分析机构CleanTechnica更直接表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原材料,美国就造不出电池。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整理,素材来源:环球时报、第一财经、中国能源报、财联社、凤凰网等。

    次阅读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