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从来没有摸过前途在2018年8月发布的K50,但是根据同行对于这款车评测时无奈的语气来看,它多半只是一款徒有其表的车型。再回看K50高达75.43万的价格,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新势汽车能够把车卖点这么贵,所以这款车和这家车企凉的非常快。

只不过四年后的现在,前途又活过来了。
还是熟悉的味道,前途又推出了一款很不着调的纯电跑车,不过这次价格却靠谱很多,官方预售价为8.68万-14.98万。当然,这样的价格除了靠谱之外还格外的亲民,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终于可以花不到10万的价格就可以买一台人生中第一台跑车,而不是要花30万的价格去苦苦等待一台丰田86或者是其他外国品牌的跑车。不过,我又仔细想了想这款车,就在如今电气化如此“廉价”之下,为什么K20不能是出自某一个大厂呢?

以我个人对于自主品牌一直以来观察,几乎99%的车企在造车这件事上坚持“宁可多,不可少”。尤其当某一热门领域被发掘出来之后,各类自主品牌立刻就展开疯狂的“内卷”。就比如十几万的紧凑级SUV和紧凑型轿车市场,说白了,哪有有钱赚,那就扑到哪里,乐此不疲。
正因如此,往往只有热门领域充斥着自主品牌的各种车型,而那些冷门的领域得不到一丝的青睐。
的确,曾经的吉利也推出了美人豹这类的冷门车型,但是换来的却是一大片的嘲笑。冷门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是品牌力的支持,而自主品牌最薄弱的就是品牌力。

除了品牌力,我还觉得是如今电气化且智能化的发展,束缚了自主品牌的发展路线。回看手机品牌诺基亚称王的年代,几乎每年都会推出各种样式的手机,仿佛在外观设计上这家企业是没有瓶颈。当苹果取代诺基亚之后,手机的样式就逐渐走向高度的复制化,不是你抄袭我,就是我抄袭你,就连苹果本身也只能在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之间重复。

究其原因还是手机厂商本身更愿意用智能化推动产品,让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保持依赖。
汽车行业也是同理,各家车企都在不断加码智能化的推进,设计已然成为附带的东西。
结合以上这些,再去回答为什么K20不能是出自某一个大厂,其实答案已经清晰可见。好在直到今天还有前途这样的车企愿意给国内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是一种庆幸,也是一种悲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