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大学生,车企如何“内外兼修”?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来自1076万同届生的竞争,叠加疫情反复,就业市场紧缩下从大厂蔓延至中小企业的互联网企业“应届生爽约潮”,让2022年近乎成为史上最难毕业季。
在一片愁云惨雾的校招中,一众车企“满载而归”。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课题负责人徐磊介绍,与往年校招的“艰难”相比,今年大多数车企校招的完成度较好,某些车企在一些领域甚至超额完成指标。这离不开在新四化转型下,汽车行业正处于上升期,而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持续收缩裁员,此消彼长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成为不少应届生争抢的对象。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蔚来对此的感触可以说尤为深刻。日前,《智能网联汽车大学生人才现状研究》课题组在与蔚来全球人才招募负责人江锋交流后还发现,学生对于车企的印象正在发生变化,但车企仍需努力刷新学生的认知;蔚来在校招时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和实践,“长期”一词在访谈中提及不下十次。
车企与大学生“双向奔赴”
多年以前,汽车行业曾是众多985、211高校毕业生的“香饽饽”。汽车工程师一度被誉为“国民女婿”,能进入大众等合资车企工作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车企在进行校园招聘时,被围得水泄不通,简历“满天飞”。汽车行业一时风光无两……
2016年,“互联网+”成为主导商业世界的新法则,互联网就像一个黑洞吸入大量资金和人才。彼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22478元的年平均工资一跃站到了行业收入金字塔的顶端,“当程序员,到大厂去”成为潮流。
冥冥之中,风水恍如轮流转。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重点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互联网迫切需要拥抱实体经济,汽车行业就是其中之一。立于万物互联与低碳经济的交汇点,智能汽车或将超越智能手机成为新的更大的母生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曾指出,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汽车产业都是最佳的载体、龙头和抓手。
众所周知,凡是积极招聘的行业,一般都处于上升通道。招聘平台猎聘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新发职位数量同比增长134.74%,位列所有领域第一,招聘平均年薪为24.6万元,薪资涨幅为25%。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朝阳行业已成共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驱动着比亚迪、宁德时代、立讯精密等企业的人员快速扩张。其中比亚迪5年内净增加了9.4万员工,仅2021年一年就增长了6.4万。
在此情境下,学生的眼光也是雪亮的。一位选择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学生曾经表示:“我是学算法相关的,对自动驾驶也十分感兴趣,所以更希望能有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是非常有前景的,而且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和扶持这个产业,所以要选择更有前景的赛道才有未来。即便我成为不了行业里的大佬,但公司发达了,我也能跟着喝汤。”
过去几年,智能电动车企凭借着积累的品牌和声量,让毕业生、跳槽员工趋之若鹜。
据江锋观察,学生们对车企的刻板印象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学生向他反馈,蔚来不太像一家车企,而是一家充满科技感、关注用户、具备同理心的科技公司。与此同时,蔚来与一些头部企业竞争学生的胜算率正在提高。江锋坦言:“去年我们跟互联网头部企业抢人,我们的胜算率也许只有20%;但在今年,我们约有50%以上的胜算率,而且机率还在提升。”

反观其他企业,近两年,部分互联网大厂陷入裁员风波,叠加“996福报”、畸形加班引发猝死、35岁危机,让越来越多职场人择业观发生变化,纷纷逃离大厂。
而在汽车行业,作为国企、央企的传统车企,能给到“力求稳定”的学生一个可靠的归宿;作为携带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也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场景。
汽车行业在智能赛道上还处于较早的“风口”期,同时兼具了中国企业在过去20年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产业互联网发展而来的组织能力。从传统的汽车制造研发到科技软件算法领域,汽车行业有着一份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
“如何把汽车行业、企业的优势、红利,体系化地、完整地呈现给大学生们,在我们做引才工作时显得尤为重要。”江锋指出,即使大家认为互联网行业红利消退,真正优秀的学生们从不缺机会,所以车企在起跑线上就应把握好他们的诉求。
“随着蔚来全球化布局的展开,对于具备全球化视野和雄心的候选人,蔚来可以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另外,在多元推动创新的科技领域,蔚来拥有非常多元的组织形态和文化,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江锋表示。
不过,并非所有学生特别是头部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前景都如此明晰,持续提升他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认知和印象,依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仍需要改变一些科技类、智能类、软件类院校对于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的认知。”
江锋认为,作为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不应只在校招季去“收割”应届毕业生,更应关注那些大一、大二和研一、研二的学生,在早期去建立他们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更早地吸引低年级高校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关注,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变革,哪怕在认知上提升2~3个百分点,就十分不错了。”他补充道。
校招的“长期主义”
整体而言,校招的定位非常关键,而各企业各不相同。
一些企业在做校招时奉行的原则可能是成本更节约,如何更容易、大规模、快速地去招聘应届生。但蔚来更注重对大学生人才的长期投入,不仅仅是工资成本,还包括在整个体系化培养中投入较高的成本。
体系化效率是蔚来价值观的要素之一,不仅考虑短期、眼前、局部的成本和效率,更考虑长期、全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率。基于这一点,蔚来在吸引人才时,会考虑得更长远,从大学到企业,从活动到组织,进行更长期的投入。
比如,今年蔚来实施的招募100个P5专家项目(P5相当于阿里的P10),将原来清华大学电机学院最早那批院长邀请过来作为蔚来P5的专家,让每个专家点对点带教五个新入职的大学生。值得强调的是,这100个P5的专家约有10~15%都曾做过大学教授。
由此可见,蔚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因为鲜有企业会将如此珍贵的资源导入到人才发展中。这既体现了蔚来的长期主义,愿意持续地、体系化地投入到员工成长中,也同时有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蔚来给与了平等的职业发展道路,对学生而言,这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江锋认为,在校招乃至校企合作中,除了要在人才吸引方面,将企业的“外在美”得体地呈现给用户(学生们),还要在人才运营方面,提前将“手”伸向学校,通过一些项目和大赛,展示企业的“内在美”,在持续“经营”与大学生的“关系”中,让人才“保温”。
他经常跟团队强调一个理念,不要总想着只在秋招季(9月份开始)去学校“割人家的麦子”,而应该在6月份甚至更早就要考虑怎么样去“播种”。播种在前,收获才能如期而至。那么如何“播种”呢?江锋认为要做好这几件事——
首先,想迎娶“白富美”,先成为“高富帅”,通过打造雇主品牌,构建体系化的培养机制,练好内功。蔚来的HR团队一直将员工的职业发展成长周期,视为产品来不断迭代。“瞄准好苗子之后,一定要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去培养,否则招来了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江锋解释。
其次,和面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方向的高校、院系、专业、老师、学生以及就业指导中心建立更长期和深度的绑定,企业和高校在某些项目共建、实习基地和课程设置上都需要构建长期的合作体系。
蔚来发现,近年来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并非都来自 985/211院校,他们往往依托于创业/实习/研究项目被发现,所以蔚来会关注某些核心类人才在高校的毕业人数分布,以及科技类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先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科技项目和专长领域,然后列入到公司的规划里,蔚来更注重从一个战略性的视角来考虑校企合作的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会提前两三年就开启育苗计划,甚至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或部门和各个院校建立长达可能20年的长期合作。
从学生端来看,如果他们有机会进入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中,也会受益匪浅。在项目中,他们不仅能吸收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更能借平台发挥其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江锋提到,在日新月异的VUCA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有些学生的底层思考能力,可能比拿来主义的经验更有价值、更难能可贵。
在企业和学生两端,如何创建一个更加创新的合作机制,找到一个使两者共赢的结合点,是蔚来正在思考的事情。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是其中之一,包括科技领域的“黑客马拉松”等编程大赛和项目。
此外,在构建校企合作时,建议高校老师、甚至管理者也能够“下场”参与其中,真正了解企业想要什么、行业需要什么。比如一汽让高校的辅导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需求,然后融合到高校的建设中,这一做法值得推崇。
写在最后:
从访谈中得知,蔚来不仅招聘高潜应届生,而且致力于“掐尖儿”,争取高校TOP5%的学生。江锋透露,蔚来更关注头部互联网公司及国外硅谷系为主的科技公司,对标其岗位设置、架构分类,校招项目的设置、校招生定位、大学生人才培养等,并尽量提供相应的薪酬架构和职业发展空间。
其实,整个行业正在快速迭代,真正顶尖的人也希望得到组织的边界效应,而且当众多多元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司,这亦是企业人才保留的一种重要方式。
现实中,同学们是越来越趋于理性的。在互联网去泡沫化的情况下,在一个实体经济兼具科技属性的风投行业,同时公司愿意从体系化培养的角度对大学生负责,有一个多元创新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公司为何不加入呢?
在内外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下,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引领下,蔚来将秉承着长期主义的校招理念和策略,以不变应万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