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年代,青年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时代潮流的浪尖,高歌猛进。恰如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所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作为智能车企,造车是小鹏汽车的核心业务;作为创业公司,年轻的小鹏活力四射,爱折腾,爱探索是他的天然属性,也给足了青年们可劲儿“造”的空间。毕竟,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在鹏厂造车了。
不“造”不青年。这份“造”是勇于尝试,是学会“偷懒”反内卷,是拼尽全力只为毫不费力,是明知有挑战也要为爱发电,还是那永远蠢动的分享欲。
作为校招生入职的几位青年,他们已经在鹏厂“造”起来了。这些充满活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年轻人有许多心里话跟大家说。
@羽晨
这里的青年能“造”
有很多机会花样尝试
在校学习的那段时间,正是新能源智能汽车快速发展和迅速走进大众视野的几年。作为一个汽车的狂热爱好者,也作为一个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更系统地了解汽车技术之后,我深信智能电动汽车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能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另外,中国汽车人也对自主品牌的汽车有着别样的感情,所以当时小鹏“做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这句slogan,简直戳中了我的所有痛点,于是果断决定就是小鹏了。

在我看来,实践是进步的最佳方法,而小鹏的轮岗制让我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也让我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相关领域的各个岗位工作,我在刚刚入职的时候都有去尝试。很多都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一开始我还担心无法胜任,但当我真正上手研究、去实践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任务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那么难。这些经历,让我对各个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也让自己可以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原来的工作领域,加强自己的系统工作思维。工作因此而更高效,之后的工作也更顺利。
@依弦
这里的青年爱“造”
总是按捺不住分享欲
从入职到现在,我从别人的分享中汲取了很多养分。一开始接需求时,我都是二话不说直接上手写,之后有一次,团队里的算法前辈带着做了个大点的项目,才学会了要先写概设文档。从 Line Manager 那学习如何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实现数据的价值;从身边厉害的工程师那学到了很多硬知识和好的开发习惯,学习他们写出优雅好看的代码。在需求沟通过程中,从业务、产品、运营等不同部门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不同背景知识,才发现公司的业务如此庞大复杂。因此,我培养了先规划方案再开发的工作习惯,提前发现问题保证品质,减少沟通成本。

一直以来受到了团队很多照顾,所以自己学到东西或有一些沉淀的时候,也总是按捺不住想分享给大家,我觉得这也算是小鹏人的一种传承。而要保证分享出去的东西不误导别人,就要在分享前保证内容的品质,这就敦促自己再次去查资料多验证一遍,这个复习、整理、消化的过程也深化了我的品质意识。
@佳恒
这里的青年会“造”
有特殊的“偷懒”技巧
有同学问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时间管理方法可以分享?想了想,还真没有。如果非要谈一谈,自认为我是个懒人,平时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存在很强的惰性。所以我会经常思考:如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偷懒”。这种思考促使我去不断改善现有的工作流程,不断突破创新,降本增效。


对于大功率充电桩而言,充电安全保护功能非常重要。虽然发生意外的概率非常低,但为了保护车主以及车辆,我们都一致认可这必须要做。正如大师兄说的那样,“我们全体都要对客户傻傻的爱,努力做到‘客户还未提需求,我们就主动优化’”。
当时项目组同步在做欧标的充电桩,而欧标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电压标准,于是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按照欧标把这个功能应用在国内充电桩上,给用户提供更安心的保护。确定这个目标后,各部门同学一齐在无数个日夜共同奋战,不断在实验室调整软件、硬件、结构等方面条件。最终出来的结果非常不错,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雨欣
这里的青年用心“造”
拼尽全力只为毫不费力
刚入职小鹏时,状态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手足无措”。当时我还是一个实习“鹏新”,业务导师就放手让我独自接手座舱「应用生态」的相关工作,搓搓手面对挑战,感觉还挺兴奋的。然而,生态模块有它的特殊性,除了要进行应用商店、应用管理等系统模块的产品设计外,还要在社区里运营生态里的产品。


作为一个初生小产品在面对商务、运营的时候,时常无法做到“把有品质的应用体验带给用户”,于是我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和对方的BD商务沟通的时候,我会有意记下他们的话术,包括怎么在群聊中联络介绍自己、怎么尝试推进合作,甚至包括怎么拒绝我。学了一阵,慢慢也就熟练掌握沟通话术。在应用的上线运营环节,也会去学习一些呼声不错的公众号,看看它们怎么做到以简单寥寥的文字引起共鸣。当时瞅准了某音乐品牌的公众号,因为它总是能踩着热点不重样地推荐音乐,于是我从头翻到尾,并将学以致用,在小鹏社区里写推荐文章,逐渐将小小蓝V号运营得更有品质。
现如今,对业务越来越熟悉,无论是在商务沟通方面,还是在运营蓝V号方面,都可谓是“如鱼得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