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将在明天到来,今年的“3.15晚会”是否还会有汽车产品上榜一直是行业内以及消费者们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宗商品,每辆汽车身上都由超过万个零部件组成,又因其独特的商品属性,对产品质量以及耐用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当前“新四化”理念不断深入,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变革的关键节点中,新能源车占比不断提升,电动和智能两大浪潮成为车企角逐的焦点。伴随着汽车产品的迭代升级,消费者会遇到许多,在汽油车时代没有见过的问题,包括各项新配置的稳定性以及智能化安全性等。
在前几年汽车问题频上“3.15”晚会,以及市场法规的逐渐完善的背景下,用户维权意识相比此前有了大幅提升,也在督促车企严格管控生产端、销售端以及售后服务。

当用户诉求得不到全面疏解的时候,3.15便成为了集中表达诉求的出口。而不少车企也会在3.15这天异常紧张,一旦问题大规模爆发,对于品牌口碑将是灾难性的影响。不过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一场“3.15晚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E电园在3.15之际,为大家统计了近半年间,新能源车市场有代表性的问题。这里并不是针对或者批评车企,而是给那些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提前打个“预防针”,避免日后买车的时候“踩坑”,并且希望车企们能看到用户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一起推动新能源车市场朝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车企OTA“锁电” 续航变短】
在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近几年,车辆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加速性能成为了各大车企竞争角逐的主战场,在OTA的更新加成下,纯电动车还能进行不断的升级。不过有用户发现,自己的车辆在经历过有意无意的升级后,续航和加速能力有所下滑,也就是遇到了常说的“锁电”问题。
据统计,不少品牌都在相关投诉网站上被投诉进行了“锁电”,其中维权声量较大的有广汽丰田iA5/广汽埃安 AION S以及威马EX5,近期小鹏P7也被曝出有相关情况发生,不过范围较小还没有最终确认。

简单说,“锁电”是车企通过改写电池管理系统(BMS),改变了原有的电池电压范围,以此来限制电池的充电上限和放电量,此前锁电的车型通常都是将电池限制在70-80%。经过如此操作后,车辆将无法充满电,且充电时间增长,续航里程也会缩水。而车企如此操作的核心原因,则是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降低自燃事故的发生率。
需要看到的是,在电动车市场飞度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技术发展仍没有大规模突破。但车企需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迫使他们在一定成本下追求更高的续航里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动力电池的电量。与此同时,伴随大容量动力电池所带来的续航优势,其背后则有不小的安全隐患。
从车企角度看,在动力电池技术无法解决,以及大规模召回的巨大成本压力下,“锁电”则是最容易的解决方案。E电园看来,“锁电”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解决方案,长此以往将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产品体验,并且不少“锁电”是没有通知车主的情况下进行的,会让消费者失去对于品牌的信任度。

在曝光的“锁电”车企中,广汽丰田iA5已经给出了用户明确的方案,可以进行OTA升级恢复电量或者是重新更换电池,也算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弥补。不过威马EX5自2022年初开始,一直没有对“锁电”行为进行官方回复,目前仍有400多位车主在维权群内,饱受续航缩短和动力衰减的问题。
作为一种不合理的措施,私自“锁电”已经侵犯了用户知情权,并且降低了用户体验。在此我们也希望各车企能够和用户坦诚相待,在研发的生产阶段尽可能提升电池安全,而不是将这个成本转嫁到用户头上。而消费者也可时常关注车辆的动态性能,遇到问题与经销商或相关机构检测电池状态,避免自己受到损失。
【·动力电机故障 行驶安全难以保障】
产品技术方面,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的故障也密集分布在各品牌中,包括行驶中断电、无法充电、电池模组损坏、动力缺失、电力驱动系统故障等。在近半年周期中,下至不到10万元的奇瑞小蚂蚁,上到价格30-40万的宝马iX3、奔驰EQC都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以奔驰EQC为例,从2021年9月开始就陆续有大量奔驰EQC车主进行投诉,主要为“电机烧毁”以及“电机更换后仍二次烧坏”等,质疑奔驰EQC存在安全隐患。据车主表示,大部分发生电机故障的车主,均会在电机故障前1-2个月,车辆启动后中控屏幕提示“加注冷却液”,打开前机舱盖后冷却液明显减少。
2月18日,北京奔驰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从2022年8月15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8年11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期间的部分EQC电动汽车。
不过奔驰的召回计划并没有让所有用户都满意,他们认为召回后更换电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质量问题影响二手车保值率以及召回时间较晚等。作为奔驰进军电动化市场的首款产品,EQC的质量问题让其饱受质疑,不仅没有给车主带来豪华品牌的用车体验,也对EQ系列后续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款豪华品牌电动车宝马iX3同样被用户大量投诉。据统计,自2020年11月份上市以来,宝马iX3已经因安全带隐患、制动故障、电池控制单元隐患、高压电池冷焊接点松动问题召回了4次,对于豪华品牌来说,这也是比较罕见的情况。
【·价格贵了 交付时间还变长了】
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压力过大以及补贴退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新能源车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2022年一季度以内,绝大部分车企都针对旗下车型价格进行了上调,并且还有持续涨价的可能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价格上涨后,车企仍然无法避免产能紧张的问题,消费者需要面临多花钱,还要承受新车无法短期内交付的情况。
E电园近期走访各经销商后发现,绝大多数品牌的纯电动车都存在一车难求、提车周期过长的现象,并且在2021年下半年的多项优惠政策也被取消,如果购买的版本店里没有现车,提车周期甚至会在3-6个月,并且这种情况在低端电动车中比较明显。
从相关投诉网站上就能看到,近期与交付相关的投诉量增长迅速,“交车慢”、“价格不明确”等排在首要位置。车主反映部分汽车企业在提车时要求临时加价,或支付定金后长时间无法交车,存在欺瞒行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几何汽车EX3功夫牛,该车在2021年四季度上市,随后交车速度较慢,甚至有车主从下订到现在已经将近半年时间,仍然没有提车,并且经销商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还有一点则是,EX3功夫牛在今年初进行了涨价,如果之前订车的车主没有在5月前提车,还需按照新的价格进行补价。
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车企多数不会给出明确答复,通常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一是坚持等车,不过提车周期难以保障,且等待期间基本没有政策补偿;二是进行版本更换,例如EX3功夫牛就只有中配在售,选择低配的用户可以进行调整;三是全款退回定金,让车主去购买其他产品。
不过上述三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延期交付的本质问题,在购买新能源产品时,用户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投诉的问题中,有不少车主是提前和经销商沟通好了提车时间,但仍然无用。在新能源车势头快速增长的阶段,应给予用户最基本的购车保证,国家应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从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近期购车的用户可提前与经销商沟通交车情况,如果是着急用车尽量选择店里有库存的版本,或者是该车系的畅销版本,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此外,消费者购车前要确定延期交付是否有赔偿,以及能否在延期交付时全额退款,保证自己不遭受损失。
【·货不对板 实车和宣传差异大】
纵观各大汽车投诉网站上,新能源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宣传”,也可以说是货不对板。简单来说,就是车企在上市前期宣传时表示配备了某项配置或是拥有某种功能,提车后却发现并不是当初所看到的那样。
新能源车企用一些“噱头”来推广产品无可厚非,尤其在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车企都希望寻找到某些对于用户有吸引力的配置进行放大宣传,提高用户预期,一定程度上对相关企业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吸引超前研发投资有积极影响。
不过企业在营销宣传上也要有“边界”,明确哪些是宣传效果,哪些是能够达成的实际效果,但如果沦为“虚假宣传”则不但会直接损害消费者权利,还将对产业链各环节都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方面,投诉最多的莫过于欧拉好猫(图片|配置|询价)。
从2021年11月初开始,欧拉好猫被用户发现,其实际搭载的芯片与官方宣传的芯片不同,而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卡机、迟滞等情况,也就是实际使用体验不佳。但是,针对这一问题,欧拉先是声称以报警的方式而拒绝与用户沟通,随后给车主的补偿政策,也没有得到用户的接受,随着时间的拖延,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直到12月9日,此次事件的终版解决方案落地,官方承认这一错误,并在此前7,200升级权益包的基础上,再增加了终身质保和10,000元的充电权益金。不过在此之后的3个月内,欧拉好猫的投诉率仍然不断增加,这其中包括对于补偿措施不满的用户,也有很多对好猫这款车失望的人。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看到车企过度宣传所带来的恶果,对于品牌口碑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其他车企提了个醒,在快速扩张的时刻,更要注重用户诉求,及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切实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
结语:
新能源汽车在充分享受市场政策所带来的利好,尤其是自主品牌正在新的赛道完成对于外资品牌的弯道超车。不过在快速扩张的时代,车企们更要注重自身产品的质量,加强对于用户全用车周期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内外营销机制。
中消协方面则曾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对汽车销售领域变相加价、隐性收费、强制搭售、虚假宣传、车辆安全等消费者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管,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引导、规范新能源车行业发展,推动电池技术、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对于即将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来说,在买车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用车需求,合理选择车辆配置,并且及时了解新产品的技术和配置特点,注重车辆使用安全。此外,在购车阶段要把核心信息全部写入合同。
向商家详细了解汽车的各项配置(标配和选配是否和宣传时一致)、额外收费项目、维修保养、电池寿命、三电质保时间和标准、提车时间、违约补偿以及退款约定等。在遇到用车问题时,第一时间和经销商以及厂商取得联系解决问题。
若协商不成,应结合实际情况依法理性选择投诉、提起仲裁、起诉等维权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虽然此次是针对3.15的选题,但我们还是希望关于新能源车的投诉和维权变得越少越好,毕竟在发展新能源车的道路上,做大只是开始,做强才是最终目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