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造车新势力品牌中,其中有一个品牌自从推出之日起便备受争议,对于它的问世各抒己见、褒贬不一。最好的成绩月销即将破万,吹嘘声也不断,低谷两千多的时候也有人跳出来评头论足。
不言而喻,它就是一直用不同方式呈现在热搜上的理想ONE。
作为媒体,应该对消费者反映的事件和问题进行核实而曝光,尽管这些事件对于偌大的车企而言无关痛痒。对于个别偏激的粉丝而言不肯接受,我们仍然选择发出微弱声音去鞭策、去督促它们改善。

从始至终,我们承认理想的成功之处,它赢在车辆的尺寸和做工之处而不是动力。这么大的车,做工还不错,又是新势力造车的网红品牌。在一些个性化的消费者眼里,尝试下无可厚非嘛。
况且,它作为燃油车向纯电动跨越阶段的过渡品,没有里程焦虑,虽然不及DMI的超级混动,但多少还能趁着法规没有收拢混个绿牌。在各大城市限号中游刃有余,确实很香。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缺陷。一款外观抄袭其它品牌,以钢铝混合车身为噱头但绝口不提铝合金只占比2.4%,虽然冠以新能源汽车但搭载的是国产东安的1.2T三缸发动机。就连其公关所请的车评人对它热效率、内燃机、底盘和动力总成绝口不提。

人怕出名猪怕壮,理想一下占两样
其实对于理想ONE这款车,说实话真不屑于去对它评头论足的。只不过是因为它接二连三的行径太过于作,借着燃油车向纯电发展之际钻了空子的过渡性产品,好好做你的产品不香嚒?
事情源于近期理想ONE向车主推送一则配套智能软件系统更新的信息,这本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车主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用户更好的享受空中OTA的便利。但根据在线车评得到的反馈却另有一番景象,升级的同时明目张胆的开始搜集用户的隐私信息。
根据粉丝提供的图片来看,理想ONE此推送将会强制且过度地收集部分个人隐私数据信息,若不同意更新即无法正常用车。并且整个界面上只有“已阅读,并同意许可协议”一个选项,并没有拒绝选项。不接收车辆则无法正常使用。
这份协议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除了要收集汽车数据以外,还要搜集车主的历史定位、行车轨迹和搜索引擎的内容。说白了就是只要使用任何功能的过程都将被上传记录,若不同意该份协议将无法使用绝大多数的车载功能。
试问,用户花了三十多万买的一辆车,凭什么拒绝授权获取隐私就不能正常使用?这和花钱买了个精装修的房子但物业在卧室安了监控,不全程拍摄上传物业就不让住有什么两样?

单独选项,用户从主动变为被动
按照这种协议的约定,理想ONE算不算“霸王条款”?车评君觉得算。话糙理不糙,道理就这么回事,就这么赤裸裸的耍起流氓反过来表示不清楚。这是什么逻辑?哪来的勇气?
要知道,这种推送信息展现在消费者眼前的那一刻起,就等同于将个人隐私的权限全盘托出,同意消费了。而作为商家的理想ONE则能够无底线的利用这些霸王条款摆布用户,甚至可以阻碍用户对于已购商品的控制权限。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也并没有好到作用,至于理想ONE拿到这些数据又有多少可为性,用户是绝对不得而知的。甚至有人感慨,在我们常用的手机APP中不乏有因为搜集个人隐私被处罚的案例,怎么到了汽车厂家的身上仍然肆无忌惮的横行着,他们凭什么有恃无恐?
据在线车评了解,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理想身上关于搜集用户信息的事情了。但理想给出的解释是是为了更好的为车主提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内容。
言外之意:如果车主不同意更新,则无法继续使用理想APP,包括远程控制、手机钥匙等功能将一并不能使用。

用户的抱怨升级,理想实则是在触犯法律
从车企的角度出发,搜集用户部分信息以此来改善产品的缺陷无可厚非,但是这番操作需告知用户哪些刚需性的条款,而不是将搜集信息纳入车企所界定的“合理范畴”。
就更新提升中的选项来看,不同商业目的条款,绑定在一个选项中,如果用户不同意理想汽车商业增值目标的条款,用户的体验就无法升级,这样的条款,就是绑架性质,属于霸王强上弓,被定义为霸王条款一点也不为过。
此前对于手机和PC端上非法采集用户信息,网络安全部门就重拳出击过。但任谁都没想到在车企的身上也不约而同的上演着。

但换位思考一下,对于理想汽车这类造车新势力来说,数据意味着重要的资源掌控力,从资源掌控力中获得市场竞争的地位和利润,本无可厚非,但要“超纲”收集数据,并用霸王条款绑架用户,则无异于超过国家的规定挖矿,从数据生态的良性发展来说,是及其恶劣的。
在线车评认为,理想不必要披上那虚伪的面具。因为像这类涉及到升级软件的问题是可以详细列举出来的,完全可以给用户提供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而这种强势的协议给用户只有必选项的话,只留下一个“同意”的按钮是非常不理智的举措。对于选项的改善,在技术层面上并不是难以实现,也不合乎逻辑。对于这样的行径无需太多,数十人的集体公诉就可以对车企进行立案调查,届时可不是理想一句“我们不清楚”就能推脱的责任。
希望理想能迷途知返,一旦触及法律的底限,那么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燕燕·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