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数年前我们想去评价一款诺基亚手机怎么样,我们会看到哪些参数呢?可能也没太多参数可看啊!我可能会说他有200万像素,可以通话三小时待机230小时手机铃声是64和弦,然后可能也没有太多能说的了。如果你跟那个时代的人说某智能手机的顺式触控采样率有1000Hz与触控报点率有300Hz,这个人可能很难理解上面这些数据意味着手机屏幕有更低的延迟,就算他知道了,未来的手机可能不会再使用键盘输入也不一定能理解上面这些数据究竟有什么意义,除非你再提醒他未来的手机游戏并不都是贪食蛇,他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在消费移动互联网红利处于尾声的未来5年,我们能找到的最大的确定性机会就是智能电动车这个赛道了。就像手机一样汽车产业的边界与外延也会不断拓宽。因为它将是工业互联网的眼线所以汽车企业与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越来越密集。传统燃油车,大家主要看的几个参数是最大排量、最大扭矩、百米加速、油耗、在未来我们评价一辆智能电车会首先出现哪些新参数或者技术亮点呢?新参数分四大类,自动驾驶的感知方案、芯片、智慧座舱电池与充电。

怎么理解自动驾驶感知方案呢?人类的眼睛就是我们人的感知方案,在人类所有的感知系统中视觉系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人超过7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人眼获得的,人类视觉系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光学成像,处理系统同时还包含了心理物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市场上的车用得比较多的就是以视觉为主的感知系统比如特斯拉的视觉感知系统就是六个摄像头,但智能车通过摄像头来看外界环境,摄像头传来的都是二维图像,人眼因为特殊构造可以察觉到看到的是立体图像,人工智能则需要通过计算,需要将这些二维画面重建为三维,二维转化为三维需要大量的运算,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信息丢失或者错误。还有一类是以雷达为主的传感器,比如说激光毫米波和超声波等。人眼能根据光线的明暗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感觉来感知外界的阴暗环境。摄像头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候就需要不受光线明暗影响的雷达来发挥作用,雷达也分很多种,激光扫描雷达测距精度高但不适合恶劣天气。比如,下雨天沙尘暴等等,而且成本太高。毫米波雷达,适应天气能力好,但是测距精度和成像质量不如激光雷达,而且这两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和算法有很大区别,超声波雷达主要在车辆近距离紧急避险时,发挥作用。但是,所有的主动型传感器都存在一个问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因为车辆自身的振动使得对物体的距离测量不连续可能会虚报障碍物。如果能够融合多种感知体系,那就能做到具备全天候全场景多维度的感知能力了!

而智能汽车融合了不同方案,具体包括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4D成像雷达能做到140米以外的可乐罐可以直接探测到,雷达技术与超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一下子就能看距离更远了。
第二个是芯片,芯片植入自动驾驶就好比大脑,至于视觉算法,好比人眼系统中的视觉内在推导机制。在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之后,算法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和芯片中的信息来提取有效信息,模仿人类的视觉系统筛选重点信息进行处理的算法,不仅更精确,还能有效提高处理速度,传感器当然是越多越好,但结合实际情况,传感器太多芯片算力不够,反之芯片越强大,支持的传感器方案也就越多,包括对物体的运动轨迹做出预判,还能不遗漏高位障碍物、和天空颜色融为一体的车辆的识别、较远距离的小石子的识别等等。
此外,准确的定位和路径规划,也是保证其按正确路线完成高效自动驾驶的关键。
再有就是智慧座舱了。新智能汽车的理念中会有一个全栈软件平台,为AI区硬件即插即用而打造,下一代智能车能够做到各种智能硬件随时拓展生存,让用户能够向玩乐高一样玩车。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长7.5%和10.9%,而传统汽车同比下降了2%和1.9%,在越来越先进的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的帮助下,智能出行很快就会成为看得见的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