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国勇攀新能源车高峰 海外却普遍预测电动车将遭遇失败

    参考消息头像参考消息头像
    参考消息2021-03-12

    瑞士《观察报》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中国占领世界,欧洲掉队》文章,作者为沃尔夫冈·戈莫尔,文章摘编如下:

    汽车工业未来将走向何方?10年后中国会不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哪种驱动技术将占上风?在《全球汽车行业高管调查》中,毕马威的审计师们对全球1150余位汽车及相关行业高管以及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汽车买家进行了采访。

    调查结果为欧洲汽车行业描绘出一幅黯淡图景。四分之三的受访高管相信,短短9年后,全球将只有5%的汽车在欧洲生产——目前这一比例为24%。因此,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在各地都畅销的“世界汽车”时代已经过去:区域性需求将存在极大差异。不过,需求多元化的原因并不是客户需求差异变大,而是受到产业政策和原材料供应的影响变大。

    工人在一汽-大众长春基地总装车间装配车辆(新华社)

    报告显示,未来,上述两个因素将决定成功的汽车制造商必须遵循的技术方案。83%的受访决策者认为,各地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地方法规将是重要的推动力,特定的驱动技术将会受到税收优惠和补贴的推动。这是符合逻辑的:拥有电池生产设施和所需原材料的地区会推动纯电池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其他地区则会专注于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可能是燃料电池。

    大多数受访高管估计,10年后,内燃机将不再是私家车的主要驱动方式。他们预测各种驱动方式占比如下:只有25%的车辆采用传统动力,27%为电池驱动,23%使用燃料电池,25%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的扶持措施将助推电动汽车销量增加。

    毕马威汽车专家安格莉卡·胡贝尔·施特拉塞尔总结道:“中国逐步取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并不标志着亚洲人正在退出这个市场。相反,此举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正在启动其长期战略的下一阶段。现在应发展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本土汽车制造商。”这是为了让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能够实现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目标。此外,北京的汽车业高管也意识到,任何一种驱动方式都不是汽车行业的万灵药。

    在受访的消费者中,早已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未来会纯电动驾驶。调查显示,价格高、充电设施少和续航里程过短是消费者不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最常见原因。近70%的受访者预测,由于缺乏充电基础设施或安装充电设施面临挑战,电池电动汽车将遭遇失败。值得注意的是,与1年前的同一份调查相比,怀疑比例提高了14%。

    此外,行业高管和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疑虑也很大。77%的受访者认为,自动驾驶和传统驾驶的汽车混行,会导致安全问题和索赔责任认定不清。此外,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距离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编译/焦宇)

    来源:参考消息网

    .万次阅读
    55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55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