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咖加用户:Chris Walker
起因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直接看车就完事了。

静态表现

前排座椅中评,坐垫长度和支撑性没有问题,靠背肩部支撑接近没有,握持并不够靠后的方向盘时肩膀后方基本不与座椅接触,长时间驾驶肩胛骨会觉得有些酸胀。另外理想One的四个座椅坐姿都偏高,对于习惯低坐姿的驾驶员来说会有些难受。

后排座椅和前排座椅的基础模型相似,主要问题也是靠背的肩部支撑有欠缺。坐垫因为高度和倾角都不可调,所以对大腿前端的支撑会差一些,如果要让大腿完全贴合坐垫的话则需要更多的脚部空间,这一点在理想One本身地板就已经很高的前提下几乎无法实现。外加偏硬的座椅材质,长时间乘坐的臀部应力集中和并不透气的材质包裹实在是很难让人满意。

第二排座椅调到最靠后的位置后腿部空间完全足够,但就像前面说的,影响后排乘坐体验的还是非常有限的放脚空间。

头部空间充裕,当然这对于一台传统车身形状的SUV来说并不应该是问题。

第三排座椅的表现我并不清楚,主要是以我的身材完全没法进入第三排。以理想One的第二排座椅布置方法,从外侧进入几乎不可能,官方也不是这么设计的。从第二排中间进入第三排我尝试了好几种方式都没能进去,除了两个座椅之间的间隙还是不够宽之外,第二排座椅正下方地板还有一个台阶进一步压缩了纵向空间。

简单目测了一下第三排的空间以及地板和坐垫之间根本放不下小腿的高低差,正常身高的成年女性坐进去也非常逼仄,即使短途应急也只能用折磨来形容。

奇怪的是理想One即使在第三排座椅展开的前提下仍然有不亚于一般两箱掀背车的后备箱空间,其实完全可以牺牲一些后备箱空间来换第三排的空间。

折叠第三排后对第二排座椅的空间和靠背倾角有一些影响。所以理想One更适合的还是五座或者七座布局(七座版的座椅并没有体验到),后排平坦的地板可以保证五个人舒舒服服坐在车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顶多能让四个人在车里正常乘坐。

值得称赞的是理想One的门槛宽度相比其他造车新势力还是要稍微窄一些的,上下车相对还比较方便。空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下面说说内饰。

内饰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主要说一下操作上的问题。

在驾驶员相关的三块屏幕里,唯一可以正常触控的只有档杆前方的这一块屏幕,这块屏幕控制地内容包括空调、灯光和驾驶模式等与驾驶相关度比较高的内容。但由于内容比较多,并且按钮分布比较分散,所以实际使用时还是要低头观察才可以进行操作,而且屏幕触按没有震动反馈,实际使用并不方便。

中控上方的屏幕在正常驾驶过程中无法正常操作,屏幕离人的距离非常远,好在多媒体和导航还可以通过语音来进行操作。

但是对于一些更细致的操作,比如动能回收和多媒体链接等内容就只能通过触控操作,在行驶过程中是很难办到的。另外理想的车机虽然号称支持英语识别,但实际效果仍然处在不可用的水平,对于名词的识别率极低,还有待后续开发。
动态表现

试驾车电量80%,主要尝试模式为油电混合模式。绝对动力是完全足够的,响应也足够快速。平顺性和电动车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在极低速或含着刹车往前挪的时候能感觉到电机防抖做的还是不够完善,个别时候能感觉到有明显颤动,除此之外做的都还不错。
三缸增程器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感觉不到,在行驶中启动时的介入确实只能通过发动机的声音意识到增程器的工作,但在剎停或在停车时增程器关机的那一下动作还是非常明显的,和目前市面上两田混动的启停表现还有明显差距。并且三缸增程器即使在匀速行驶中的音色都非常粗糙,咕咚咕咚会有些烦人。

刹车脚感日常绝大多数时候时候感觉都不错,跟通用系的调教逻辑近似,踏板回弹力很强,主要关联的刹车指标是踩踏力而不是行程。中小幅度刹车非常线性,也很跟脚,但在深踩刹车和紧急制动时能感觉在行程中有一段"真空区",即这一段踏板逻辑改为行程主导,回弹力增益明显减小,而输出刹车力增益也没有预期当中的增益那么大,并且这一段的刹车力变化趋势也不够线性,会给人一种刹不住的错觉。再继续深踩刹车才会回归最初的性格,所以这套刹车标定的并不完美,初次重刹的时候八成会被吓一跳,也不利于湿滑地面重刹时细腻掌控刹车力度来防止ABS介入。

转向手感不是很好,个人认为只有运动模式的方向盘标定才相对合理。普通模式下阻尼几乎不存在,手感虚,并且回正力比阻尼大很多,偶尔会给我一种在用罗技G29方向盘开车的感觉。运动模式下阻尼和回正力都有明显增加,此时阻尼合适但回正力过强,给人的感受仍然是那种虚假如同在玩游戏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还能感觉到内部助力齿轮在快速转向时工作的轻微震动,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但这套转向系统日常使用是没有问题的,普通模式中低速下足够轻盈,高速时虽然中心感相对不足,但也没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到方向盘的指向,习惯了也还好。

操控感相当不错,车身响应轻快,侧倾抑制的很好,在连续弯道中完全跟得上节奏,日常开体验会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One是一款可以用来偶尔激烈驾驶一下的车,稍微有一点点激烈的动作都会被极为保守的稳定系统瞬间按在原地。小弯角出弯和中高速的快速转向输入都会在出现打滑迹象之前被切断动力,考虑到车型定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个人认为这套稳定程序标定还是过于保守了。

悬架的滤震表现出乎意料地好,对路面震动的隔绝相当彻底,面对大震动时也不会有余震。真要挑毛病的话也就只有稍微大一些的路面伸缩缝的过滤还不是特别彻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一款30万的车已经很厉害了。这其中可能有不少功劳来源于2000块一条的高扁平比米其林Primacy SUV轮胎,这套轮胎除了对小震动的处理有不少帮助外,对噪音的隔绝也非常优秀。在纯电驱动时开到60公里时速才能微微听到一点点胎噪,路躁抑制地不彻底,放到同价位算是正常表现。高速时风噪比较明显,对于一款撞风面积如此之大的SUV来说也算是正常。配合几块双层夹胶玻璃,理想One的隔音水平在30万这个级别值得一个好评。

但是有个不得不谈的问题,试驾车的电量会被商场停车场的固定电桩一直保持在80%以上,在低电量的时候表现如何还真是个未知数。考虑到三缸增程器在试驾时大负载加速时的音量有明显上升,电量低到40%以下时的隔音静谧性表现必然会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要维持良好的驾乘体验,那么必须的配套设施也就跟电动车一样有固定车位和可以安装充电桩的物业条件,不然还是要跟电动车车主一样专门找时间去充电(虽然时间长度不在一个维度)。

所以回到开头,罗老师这话说的有没有问题?问题可太大了。
"理想One是你能在这个价位买到全世界最好的车。"并不是,糟糕的座椅和第三排乘坐条件是理想One最大的硬伤,如果用户对座椅舒适性以及第三排有要求的话,混动奥德赛和艾力绅就是对于理想One有碾压优势的产品。如果更看重日常驾驶的高级感和驾驶便利性的话,讴歌CDX混动就是一款更好开并且极其舒适的产品,各方面调校都比理想One更加细腻,并且还不用忍受理想One巨大的车身尺寸在拥挤城市中驾驶的不便利(理想One的尺寸在拥挤状态下的感觉和路虎星脉一样糟糕)。至于有别的要求那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没卡在7座或6座SUV、乘客对座椅没啥太高的要求、并且与此同时还有良好基础设施支持的前提下,比理想One更好的车就多了去了。事实上理想One并没有对同价位那些优秀产品有任何全面压倒的优势,同时我也承认同价位也没有哪款车相比理想One有全面压倒性优势,只能说在某些特定需求下是一个绝好的选择,仅此而已。
至于做汽车的不懂产品,难道做出这种座椅和人机交互模型的人就懂产品了?可能罗老师对汽车这个产品有什么误解吧,毕竟汽车是个拥有多维度评价指标的产品,我也承认理想One是个不错的车,但它并不是像罗老师说的那样同价位没有对手。至于后来罗老师说理想One使用体验超过Model X来证明理想One拥有百万级的产品力,以及鼓励网友购买电动车的行为,我只能说:罗老师最懂!

踏实造车,少玩虚的。
总评:★★★★
操控:★★★★
性能:★★★★
舒适:★★★★
内饰:★★★☆
实用性:★★★☆
价格:★★★★
PROS:
高电量状态下体验优秀;
悬架表现出乎意料;
工程师明显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下了功夫,国产新势力中表现最为正常;
大屏爱好者福音;
国产新势力中最靠谱的选择。
CONS:
体验与电池SOC高度相关(80%一个坎,低电量又是一个坎);
缺乏物理按键,不想动嘴皮子的话行驶中操作困难;
受制于总布置,地板过高,后两排乘坐体验被明显破坏,6座车型难以进入第三排,空间利用率低下;
内饰做工与主流车厂仍然有明显差距;
压根不是什么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在中国就是插电混动,这事儿只有政策说了算。
后记:
并没有黑理想One的意思,如果看了全文的话就知道我对理想One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不满意的点主要还是内部的静态体验。此外我认为,都别说一百万的Model X了,理想One的使用体验比实际落地价格好几百万的奔驰G500都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狗头)。
对于那些对中型SUV有需求同时又不放心新势力厂商或者或者动力电池的消费者,我推荐几个车可以去体验一下:本田冠道、URV、雪佛兰开拓者,当然未来将要上市的丰田新款汉兰达也值得期待一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