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狂奔千公里,充电几分钟……编的?

    瞭望智库头像瞭望智库头像
    瞭望智库2021-01-20

    最近几天,有关“电动汽车续航1000公里”的争论如火如荼。

    事件起因,源自今年1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公开发表的一段言论——

    “如果某一位说:它(电动汽车)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而且还特别安全、成本还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演讲原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就在此前一天,即1月15日,广汽埃安在官微上公布了 “全新动力电池科技”:

    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可在8分钟内实现充电80%;硅负极电池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集“超级快充+超长续航+超级安全”于一身。

    对应院士的论断,再经舆论几番发酵,网络上即出现了“院士怒批1000公里续航是骗子”等耸动歪曲的新闻标题。

    那么,事实真相如何?

    文 | 云贺 瞭望智库研究员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一问:

    “1000公里续航”是噱头还是方向?

    联系演讲上下文可知,欧阳明高院士在论述动力电池发展与创新时,以“1000公里续航”为例。

    “电池材料创新是厚积薄发的一件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因为我们要平衡比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

    欧阳明高认为,在平衡这些指标方面,业界“近年来并没有大突破”。

    可见,欧阳明高并没有在理论上批驳“1000公里续航”的可能性,而更多是从市场应用的角度,列出了目前电池领域的诸多限制因素。

    而网络上流传的“1000公里续航是骗子”的说法,并非演讲者原话,更不是本意。

    实际上,从今年1月起,国内电动汽车圈竞相掀起“1000公里续航”风暴:

    1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单体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150kWh固态电池包产品,续航可达1000公里。

    1月13日,智己汽车宣布,首款车型将标配搭载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掺硅补锂电池,最大续航里程1000公里。

    早在2018年,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就曾透露,要在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上搭载4680电芯和结构电池组,并声称量产版的续航将超过600英里(将近1000公里)。

    2020年11月,马斯克又在一次采访中表明对1000公里续航SemiTruck的执念。

    根据国内2014-2020年第1-35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2020年车辆平均续驶里程达到408km,较2014年提高200%以上,最高续驶里程达到708km,400km以上车型占比达到57%。

    第1-35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发展情况

    如此来看,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

    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00公里续航”的电动汽车,听说的多,看过的少。

    我们不怀疑业界追求高续驶里程的决心和方向。

    只是到目前为止,在我们身边的滚滚车流中,尚未出现这样一款可量产的电动汽车。

    二问:

    如何实现“8分钟快充”?

    “8分钟快充”是引发争议的另一个关键词。

    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续航表现不断优化,动力电池电量陡然加大,必然需要大功率快充的加持。

    而快充绝非仅靠电池材料创新和性能提升就可以实现。

    换言之,就算车辆已经搭载了可供1000公里续航的动力电池,还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

    大功率的快充桩。这其中涉及充电机载流能力、散热设计的精准匹配,充电连接组件的升级配套。

    整车关键技术的支撑。为满足大功率需要,整车制造商需要提高充电电流,或者采用升高电压平台的技术方案。

    甚至还考验着整个电网系统应对大负荷充电的协调布局。

    可见,大功率快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个部件、一项技术或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

    而就算上述技术均实现了“实验室突破”,即将面对的就是下一关卡:商业应用。

    在这个环节,成本和安全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不能降本,则市场不会买单;没有安全,则一切黑科技都是妄谈。

    三问:

    股市和车市,谁是受益方?

    舆论场满城风雨,资本市场更是好不热闹。

    1月15日,即广汽埃安发布超级快充电池海报的当天,A股广汽集团尾盘直接拉升至涨停,港股广汽集团亦大幅收涨近20%。

    同时,新能源汽车概念股以及石墨烯概念股纷纷上涨。

    根据《2020胡润世界500强》,电动汽车制造商和产业链相关价值上涨幅度惊人。

    特斯拉价值增长至上年的8倍,达到3.6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九;

    蔚来汽车价值增长至上年的23倍,达到4039亿元;

    比亚迪、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价值分别增长3600亿元、2200亿元和3900亿元。

    资本市场给出了回答: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对于汽车这一民品领域,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因此当舆论陷入技术争论,资本竞相狂欢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回到汽车作为商品的初衷,追问如下:

    在中国市场,电动汽车的主要使用场景在哪里?

    在中国私家车市场,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动因是什么?

    对于目前的电动汽车消费者来说,安全、售价、性能、续航……哪个要素是最重要的?

    对比如今加满一箱油可以跑500-600公里的燃油车,有多少消费者、在何种情况下会追求“1000公里续航”?

    此番追问,并非否定大批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厂商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努力,也无意抹杀汽车市场与资本市场如今愈发紧密的互动关系。

    毕竟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谈未来更不等于编故事。

    但首先要想清楚:

    “你是谁,为了谁”。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磨铁图书为库叔提供25本《霍金传:我的宇宙》赠予热心读者。史蒂芬·霍金唯一亲自授权个人传记,书中有最平凡的霍金,也有最伟大的霍金。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