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创始人满头白发再出山,“自主品牌一哥”究竟怎么了?

    电动车公社头像电动车公社头像
    电动车公社2020-09-08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1995年,王传福辞掉了研究院的工作,刚刚创立比亚迪、开始他的电池事业;而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正在经营着红火的摩托车生意;


    同样是1995年,这是尹同跃在一汽工作的第12个年头,作为一汽总装车间主任的他,抱着铁饭碗走在前景一片光明的路上。


    一次机缘巧合,尹同跃在接待芜湖市政府参观一汽工厂的活动中,与时任芜湖市长助理的詹夏来聊了起来。经过几番交流,尹同跃被詹夏来看中,希望他能回到老家安徽芜湖。

    “挑起芜湖汽车工业发展的大梁,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


    也许是被这样一番话感动,尹同跃决定,放弃这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总装车间主任身份,回到老家追寻自己的造车梦。


    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尹同跃的决定,认为太过草率,但尹同跃深知自己肩上沉重的担子——不仅是芜湖工业发展的大梁,还有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任。



    1996年,尹同跃离开一汽,孤身回到家乡,当时的他“人财两空”,手里只有政府下拨的30万启动资金,来到这片荒滩上,面对空无一人的厂房,此时的尹同跃只是个光杆司令。


    得知尹同跃辞职的真正目的后,前同事,搞发动机的冯武堂、搞生产的张亚峰、搞变速箱的刘晓芳、搞涂装的孔繁龙等一干一汽人员入伙。


    尹同跃的大学同学,鲁付俊放弃安凯客车的铁饭碗、原在北汽福田担任副总经理的李峰、周必仁、金戈波、张亚峰等纷纷加入进来。


    在政府的支持下,当时在芜湖通宝负责技术的陆建辉也被调入奇瑞,负责技术工作。


    就这样,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怀揣着汽车梦的“八大金刚”凑到了一起,在这片只有几间小草屋的荒滩上,开启了他们的逐梦之旅。——“造中国人自己品牌的汽车”


    没有人能想到,多年后,在这个四壁透风的小草屋里,即将飞出一只中国汽车的金凤凰。


    01. 0到100万,过关斩将

    ,”


    想要造中国人自己品牌的汽车,没有生产线可不行,而摆在尹同跃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正是没有技术,造不出生产线。


    为此,芜湖政府花3000万从国外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二手的发动机生产线,请来20多名外国专家,帮助奇瑞下线一条汽车生产线。


    没想到这些外国专家敷衍了事,但没办法,技术在别人手里,只能任人宰割,尹同跃也明白这一点。

    眼看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可项目进展堪忧。


    终于,尹同跃受够了,决定“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

    他也知道一旦外国专家离开,一切将从零开始,假如项目不成功,摆在自己面前的将是一堆废铜烂铁,前面的投资全部打水漂。


    “干不成,就跳长江!”

    凭着这样的决心和对技术的执着,尹同跃带着大家开始重新研究图纸。


    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尝试,就这么没日没夜的干50天,算一个大干;一个大干接着一个大干,连着3个大干,算是把生产线安装出来了。


    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终于在1998年12月,奇瑞第一条生产线安装完毕并且调试成功。1999年4月,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点火成功!

    尹同跃过了技术关,至少再不会被骑在脖子上任人宰割,就这样开启了他的造车之旅。


    这一举动,为尹同跃吸引来不少人才,其中包括一支20多人的二汽团队、刚大学毕业心怀大志的学生们,一波接着一波都来找尹同跃,琢磨着一起干大事儿。尹同跃手下的小团队在汇集八方人马后也一下壮大起来。


    拥有了造车能力和人才,接下来尹同跃做的是“拔剑直指合资品牌。”

    短短一年,奇瑞第一台轿车“风云”就正式下线。


    那时中国汽车市场被合资品牌制霸,捷达、富康、桑塔纳“老三样”是人们买车的主要选择。一台桑塔纳就要卖到20万人民币,当时北京新房均价仅为5000块/平米,一辆车的价格真的能顶上一套房了,昂贵的汽车让无数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风云,售价却只要8万8!


    价格一出,对合资车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这样一台配置不差、价格亲民的家庭轿车,从这一刻开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由“风云”刮来的一阵大风迅速吹向市场。


    尹同跃这一剑,直指合资品牌咽喉,逼得他们纷纷降价。


    还不止这些,眼光敏锐的尹同跃已经瞄准新能源汽车,2000年成立了“汽车行动小组”,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


    刚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方运舟心怀大志,一心想要干成一番事业。尹同跃便把他作为后备人才调入小组,自此方运舟深深扎根新能源汽车项目。


    此时,奇瑞的燃油车业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1年,奇瑞轿车销售2.8万辆,销售额达20多亿,2002年奇瑞销售5万辆,销售额40多亿。一年之间奇瑞快速增长,销量翻倍。


    从这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有个叫奇瑞的品牌。


    尹同跃踏出了一条民族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造中国人自己品牌的车”的目标实现了!


    紧接着,尹同跃瞄准年轻人的市场。2004年推出QQ最低售价只要3.38万,因为价格低廉,瞬间引爆市场,一夜之间,QQ成了家喻户晓的车型。


    就是这台小QQ,让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圆了无数人的汽车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车”。



    同一年,奇瑞还推出东方之子和旗云,一年内连推三款车,让整个行业都感到震惊。


    实际那支来自二汽的团队,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二汽团队来到奇瑞后,一心想要做出成绩,没有节假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QQ和东方之子推出后,在“风云”的基础上又改进推出了“旗云”。


    此时尹同跃手下已经有三款分别定位高、中、低的车型,对合资品牌形成绝对威胁。


    尹同跃向上撩剑,斩断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直指外资品牌的咽喉;


    向下劈剑,劈出市场空白,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轿车。剑法精准,连挥两下,在中国汽车市场,开辟出属于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

    在尹同跃带领下,奇瑞搭上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5年的奇瑞销量仅为18.92万,到了2006年销量激增至30万辆,奇瑞已经开始与合资品牌近身肉搏。


    2007年奇瑞第100万下线,仅仅8年时间,尹同跃让奇瑞从0做到100万...坐稳了“自主一哥”的位置。


    无疑,走低价线路、打亲民牌的奇瑞,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也成功开拓了市场。


    在奇瑞的领头下,这一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26%,超过德国、美国等外资企业的占有率,外资车企制霸中国市场多年的势头在这一年被终结。


    02. 战略失败,深陷困境

    ,”


    奇瑞当上“自主一哥”后,之前慕名而来的八方人马也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有人想做高端轿车、价格亲民的小货车、高科技汽车等等,这些自然也获得了尹同跃的支持。


    用尹同跃本人的话说,“觉得造车就像印钞票一样容易”。


    他们要做的,是占领更多空白的细分市场,一口吞下中国汽车市场这一整块“大蛋糕”。


    于是,尹同跃宣布“多生孩子好打架”战略,分别是:定位中高端商务车的威麟、中高端轿车品牌瑞麒、高端高质量的观致,针对年轻市场智能高科技的凯翼。

    这些品牌不止是“印钞票”占领市场这么简单,还有另一个使命——进军高端市场。


    2010年8月奇瑞开始调整内部框架,成立四大事业部,八大金刚中几员大将纷纷独立带队。


    鲁付俊负责的威麟事业部,把奇瑞商用车研究院客车研发的相关成员,合并到旗下,一直流传要单独运作的威麟,随着“威麟商务车事业部”的成立而成功“单飞”。

    旗云、开瑞事业部也从奇瑞独立出来,由陆建辉负责。

    冯武堂抽调“奇瑞发动机公司”和“奇瑞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发动机院”,成立动力总成事业部。

    这一段时间,奇瑞又一次迎来“海归潮”,以陈安宁为代表的多名海外高管加入奇瑞。

    2013年,陆建辉将原旗云事业部的200人招入麾下,想要另起炉灶,成立凯翼汽车的前身——“江北项目组”。



    遗憾的是,奇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不仅没有让奇瑞打进市场,达到好打架的效果,反而由于资源分散,各个品牌发展不均,导致奇瑞割裂的局面。


    从此奇瑞开始走下坡路。从2010年销量72万,到2013年销量几近腰斩,仅为42.32万辆。


    这时的奇瑞被外界评价内部山头林立、分帮结派,甚至有媒体议论,说奇瑞内部有“一汽派”、“安徽帮”、“海归派”的存在。


    (相关报道来源:网络)


    后来的事情,大多数人就都知道了。


    威麟和瑞麒挂了;


    观致65亿卖给宝能;


    凯翼51%股权转让五粮液;

    最后只剩下奇瑞和开瑞得以保留。


    尹同跃带着精兵强将把奇瑞送上神坛;

    精兵强将各自为政后却把奇瑞又送下神坛;


    这时候,质疑尹同跃的声音也出现了.....


    “老尹只适合做研发总监,管理和营销太烂。”熟悉他的人一针见血地直指尹同跃的痛处。


    甚至有人说:“造成奇瑞深陷困境的是尹同跃,他是最大罪人!”


    事实上,尹同跃也意识到了,是自己带着奇瑞走了弯路,作为掌门人,尹同跃必须背下这口大锅。


    这位曾叱咤在中国汽车历史、立下累累战功的铁血英雄,终于低下头,承认自己在策略上的失误。


    “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够冷静,犯了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错误,过于追求速度和销量了。”



    03. 二度反击

    ,”


    意识到错误的尹同跃,很快就调整过来,于是,他说服各事业部负责人,忍痛砍掉百款车型,建议取消事业部。


    他再次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打出“回归一个奇瑞”的策略,专注于艾瑞泽和瑞虎两个系列。


    另一边,被尹同跃雪藏多年的方运舟,在2014年,拿出了多年的研究成果——S15纯电动小型车。



    当时电动车市场,主流车型续航水平只有150km左右,价格偏贵,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


    而S15 EV只要几万块,续航却可达200km,性价比极高,变身“eQ”后,投放到市场很快便获得认可,第一年销量就达到7,262台,这让尹同跃信心加倍。


    接着2016年,艾瑞泽5上市9个月销量突破10万,瑞虎7上市3个月订单突破3.4万台,这一年,奇瑞销量突破70万大关。果然,“回归一个奇瑞”这一招见效很快,让奇瑞及时止血。



    可刚把奇瑞从水火中救出来的尹同跃,却决定放权,招募二号人物,自己退居二线坐镇幕后。


    于是,奇瑞的目光投向了陈安宁,这位头顶博士帽,带着福特光环的海归,在2009年以特聘专家身份加盟奇瑞。


    这些年,他曾担任30多款产品以及12个研究院的工作任务,主导iAuto技术平台以及奇瑞上海技术中心的落地。显然,这些成绩足够让奇瑞内部看好他。

    陈安宁在2017年升任奇瑞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奇瑞日常经营工作,尹同跃则退居二线坐阵后方。

    可谁能想到,刚刚上台一年半的陈安宁竟然离开了奇瑞。对此奇瑞官方表示,陈安宁因为常年与家人分隔在中美两地,所以离职,选择回到家人身边。


    总之,我们能看到的是,陈安宁退出奇瑞后,尹同跃顶着一头白发不得不重回台前,为艾瑞泽GX、EX两款车型做宣传工作。


    尹同跃再度出山,那时候所有人都相信,他会再次带领奇瑞重回辉煌时代。



    04. 重蹈覆辙

    ,”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30年来的疯狂增长,首次出现下滑。


    车市显得格外寒冷,奇瑞却卖的红火。75.3万的销量虽然不算很好,但至少打响了尹同跃再度出山的第一炮,这串数字鼓舞着奇瑞的每一个人。


    此时的奇瑞,刚刚从“多生孩子”的阴影中脱离出来,有了走量的瑞虎、艾瑞泽,在新能源市场也有了畅销的eQ系列,奇瑞总算是站稳了脚跟。


    重拾信心后的奇瑞,瞄准了此前一直火热的SUV市场,推出新品牌——捷途。


    尹同跃把捷途比作奇瑞的“38军”,集中所有资源鼎力相助,抱着必胜的决心全力出击。



    捷途对于奇瑞来说是重回巅峰的第一战。


    奇瑞吸取之前多车型研发、人才、营销等投入不足的问题,把最好的资源全让给了捷途,一声令下,捷途共享奇瑞四大国家级实验室,还有三个海外研发中心,奇瑞沉淀了20多年的造车经验也无条件让给捷途。

    甚至尹同跃把自己都押注在了捷途身上,自立军令状,“捷途做不好就罚站”。

    可以说捷途不仅是代表奇瑞的最高水平,更是尹同跃和八大金刚的鼎力之作。


    当时的SUV市场,主流的还是城市SUV、硬派SUV,而捷途打出旅行SUV的概念,剑走偏锋,靠出奇制胜。


    捷途也没让尹同跃失望,推出仅18个月就获得20万销量。



    取得佳绩后,只有再下一城,才能让奇瑞重回巅峰。于是奇瑞拿出密谋已久的计划,打造独立品牌——星途。


    尹同跃坦言:“从2009年开始,星途就已经在奇瑞内部酝酿。”


    经过10年的打磨,尹同跃对星途的规划已经非常清晰,星途不仅是再次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还要担起打开海外主流市场的重任。


    可以看出尹同跃和奇瑞并没有放下对高端市场的执念。


    有了之前冲击高端市场失败的经验,加上奇瑞20多年的技术积累,车型设计由国际团队一手操刀,奇瑞从合资公司延揽多名高管人才到星途事业部。


    这些让尹同跃对星途充满信心,他不止一次对外表示:“所有懂行的、懂技术的看到星途都会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汽车。”


    捷途、星途、开瑞...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着。


    但,一切又都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踏上了那条“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老路。



    曾被尹同跃赋予“走量”的瑞虎3,在打了小型SUV市场空缺后,各大自主品牌对它虎视眈眈,2017年扎堆推出旗下小型SUV来瓜分市场。


    吉利远景X3、宝骏510、奔腾X40,不仅定价比瑞虎3便宜2万块,还多了配置,这一年正好打中第三代瑞虎3上市的空档期。


    而奇瑞却因为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瑞虎、艾瑞泽的换代升级上。


    自那以后,瑞虎3再也没有突破过单月万辆的成绩,直到2018年推出的第三代瑞虎3仍是改款车型,并没有做出大改动。


    此时的瑞虎3,已经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久后,销量便萎缩至5000台以下,艾瑞泽5也跌落神坛。


    瑞虎和艾瑞泽的竞争优势不再。


    而起初,尹同跃予以厚望的星途,去年也只卖出2万台。


    而今年,为了刺激销量,走高端路线的星途推出团购活动,价格门槛下探到10万以下。



    跟着价格动荡的还有星途的管理层,一年了更换4任营销经理,显然星途冲击高端品牌的计划并不成功。


    奇瑞明显后劲不足,而赌上全部家当的尹同跃,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让奇瑞恢复往日的光辉。


    而面对新能源转型,各家传统车企都在努力的向新四化转型,拿出最新技术、推陈出新抢占市场,多数国产品牌,已经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产品序列。


    新能源似乎成为奇瑞最后一线希望。毕竟奇瑞算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里的祖师爷了,当年雪藏方运舟、研究新能源的时候,还没有比亚迪。


    可时隔3年,除了推出了300续航的改款小蚂蚁外,第二款纯电平台打造的车型“蚂蚁”在几天前才来到世人眼中,简直完美地阐述了什么叫“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而当年刚大学毕业就加入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方运舟,则早在2014年就离开了尹同跃......选择创业,创立了哪吒汽车。


    面对自己亲手培养的爱将离走,尹同跃无奈笑称,“你小子忘恩负义,奇瑞新能源业务你搞起来的,你也舍得,你以为创业这么容易,你看我现在头发都白了”。



    方运舟之后,还有一大批人马接连离走,云度汽车创始人刘心文、威马联合创始人陆斌、华泰新能源董事长郑兆瑞、电咖副总裁赵焕、奇点汽车副总裁范星....他们都来自奇瑞,而离开奇瑞后的他们,也都各自成家、成为了顶梁柱。


    甚至有媒体称:奇瑞出来的大佬,撑起了新能源的半壁江山。



    自2014年方运舟离开后,奇瑞新能源三年时间,再没有推出新车。直到2017年,奇瑞推出旗下第一款纯电动平台的eQ1。


    当时的eQ1在A00级别中唯一采用纯电平台,竞争力很强,上市三年获得13万销量。



    只是在这之后,奇瑞接着推出一系列油改电,产品出现明显的断层,又过了三年,到2020年才推出第二款纯电平台的内部代号为“S61”的蚂蚁


    不过,社长发现,这个“S61”竟然使用在豪华品牌车型才会见到的全铝车身,这简直与纯电动车是绝配,一方面,全铝车身大大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里程,另一方面,车身刚性提升,更加安全。


    有意思的是捷豹全系使用全铝车身,也就是说奇瑞吸取了捷豹研究了70年的核心技术的优点,直接安在了蚂蚁身上。


    光是这一点,就让它有着不俗的竞争力。


    奇瑞为还它做一次“征名活动”,这让它在没上市前,就获得很高的关注度。经过8天的激烈角逐,“蚂蚁”便成了它的名字。



    “砥砺前行,大有所蚁”,这是奇瑞及粉丝对“蚂蚁”给予的厚望,象征着“蚂蚁”要肩负起奇瑞继续向新四化前进的重任。



    当尹同跃再次提起宝剑,向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起进攻的号角时,他回头一看发现...

    此时,奇瑞的八大金刚,杜文凯、张亚峰已经离开,陆建辉逝世,剩下4位游离于核心团队。同时,奇瑞的人事动荡非常严重,销售公司作为奇瑞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十几年间换了8任总经理。

    此时的奇瑞,只剩下尹同跃孤军奋战....


    陪伴他的只剩下那把挥了20年、锈迹斑驳的宝剑,从暗淡的剑光中反射出尹同跃满头银发,岁月留在他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尹同跃的艰难可想而知....



    05. 英雄迟暮

    ,”


    而另一边,与尹同跃同期开辟中国汽车工业的“二福”正走在市场的前列。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4月份比亚迪召开了自家的新电池的发布会,王传福从怀里掏出了“刀片电池”,告诉整个行业:你们都错了。


    他在发布会上说:“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54岁的王传福正在寻找突破技术瓶颈的新道路,引领整个行业的大方向。


    而李书福,则带领吉利连续3年实现年销百万,前段时间还将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合并在一起。


    李书福是这样说的:“吉利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并加速全球化发展;巩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


    这一年,57岁的李书福没有一丝想要退出的意思,反而是胃口越来越大,已经放眼世界,把吉利布局全球,实现全球化的目标。


    再看尹同跃的奇瑞,去年仅完成了74.5万的销量,今年也只设立了90万销量的目标。


    去年年底,奇瑞主体变更,筹集了144亿资金,出售了51%的股权,29名高管集体退出,同时新增了10名高管。


    当我看到尹同跃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心中不免有几分酸楚。

    记者问道:说到线上营销,现在很多企业家做直播带货,你会吗?


    尹同跃回答:“他们( 公司内部 )可能对我有一些安排,我现在就是听他们安排,需要我,我就去。”

    万次阅读
    156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