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李想用户日怒喷网友,增程技术到底是不是脱裤子放屁?

    电动知士头像电动知士头像
    电动知士2020-09-02

    理想汽车用户日活动上,在众多理想ONE车主面前,CEO李想对反对增程式电动车的人开骂,还在朋友圈暗讽有人黑理想。增程式技术到底是不是多此一举暂且不论,身为企业高层,在客户开放日的发布会上公然爆粗,实在是有失大厂风范。但是,理想One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增程电动技术为什么这么不受待见?

    理想one这款车,把它划分到纯电动车领域,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指责不能上绿牌,没有补贴,不是纯电动车;要是说它是插混车型,那为什么要把它单独分类出来呢?

    增程式电动汽车,简称REEV(Range Extend Electric Vehicle),又叫做串联式混合动力,现在大家说得最多的增程式车型大概就是理想One了,其实宝马增程版i3、通用Volt也是增程式设计,如果范围扩大一点,日产的混动系统E-power 也是典型的增程架构。

    纯电动车上只搭载了一个电池组,增程式车型上则又配备了一个小型的辅助发电机组,以称为“增程器”。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有限,同时也受到车重、体积和车型结构的影响,导致电动车在续航方面比不上燃油车型,通过加一个增程器,能够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增程式设计的初衷。

    增程式的补能方式有加油和充电两种,但从驱动结构上来说只有电动机驱动车轮。因而起步、加速等性能上和纯电动车很像,因为发动机都没有参与驱动车轮。而插混车型则不同,虽然也通过加油和充电两种方式进行补能,但电动机和发动机既可以单独作用在车轮上,也可以同时作用在车轮上。

    那为什么增程式电动车没有大范围铺开呢?

    增程式电动车的本质属性还是纯电动车型,增加了一个发动机只是为了延长续航里程,发动机把燃油转化为动能,再带动发动机转化为电能。

    这时候,就能get到一个点,增程式电动车本身是为了解决里程焦虑发明出来的,那高光时刻应该是前几年大电池没有推出,充电桩也没有建设的这么密集的时候,这种设计能最大程度地让车主跑得更远,解决了续航方面的痛点。

    但现在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动辄超过500km,蔚来品牌都推出了容量为100kWh的电池组,随着近几年电池的发展,续航方面的里程焦虑已经差不多解决了,补能时间的缺陷也逐渐被攻克。先有蔚来换电技术,随后特斯拉V3超级充电桩也在国内开建,小鹏和蔚来也即将要推出Baas车电分离计划,增程式电动车的位置着实有点尴尬。

    和插混车型相比,两种车型都配备了电动机和发动机两套动力系统,在电池没电的时候,增程车型需要用增程器发电,电机功率等于发电功率,同价位下动力肯定比不过,因为要用更大的电池,却搭载很弱的内燃机。能量要经过两次能量转换才输出给车轮(内能→动能→电能),能量损失明显。

    再者,电动机输出功率和发电功率直接挂钩,那么想要做好增程式电动车,就要在内燃机上狠下功夫,提高增程式车型的驾驶体验。

    和纯电动车型相比,两款车都具备了电动车的优势,车内静谧性高,驾驶感更加平稳,但也因为在车上多加了一套系统,车身自重增加会影响续航里程,成本也更高,售价就没有优势。

    我们以理想One来举例,售价32.8万元,这个价格区间内的竞争对手不多也不少,对标纯电动车的话,纯电动车补贴门槛30万就是个水平线,很多纯电车都努力挤进这个价格区间内,以求价格优势。而理想One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要么把售价拉低到水平线以下,要么在产品力上就要有所突破。

    另一方面,增程式电动车搭载了两套系统,整车的复杂程度以及研发费用都会比较高,同样,危险系数也会比纯电动车或者燃油车稍高一些。理想今年的两次着火事件均与排气管有关,这也说明这种车型更要保证品控,更要设计好底盘布局。理想One的车底没有安装底盘护板的原因是增程器工作期间需要良好的散热,但安全角度考虑还是需要保护高压油管,某种程度上说明增程器+电池的组合还有优化位置分配的空间。

    现有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对增程式电动车非常不友好,国家政策还是偏爱纯电动车和插混车型,这也降低了企业对增程式电动车的关注度和研发热情。对消费者来说,增程式电动车跟燃油车是一样的,需要在和燃油车的直接较量中占据上风,少部分地区没有牌照、全国范围内没有补贴,就已经失去了电动车吸引消费者购置的两大优势

    从产品角度考虑,还是要增大增程器的功率,合理搭配电池包的容量。作为电动汽车,安全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车企需要对增程器+电池的布局合理规划,避免发生因布局问题造成的事故,严加把控车辆质量,增强大众对增程式设计的信心。

    理想是好的,但李想真的没必要。与其和网上的质疑针锋相对,不如去听听消费者需要什么、看重什么,该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却急于和网友辩论,无论网络上的质疑是否有理有据,但这样的行为无疑有些败路人缘。毕竟作为车企,自家的产品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万次阅读
    22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22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