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负债1200亿,华晨宝马终于活不下去了

    创造一下头像创造一下头像
    创造一下2020-08-24


    华晨被人所熟知,大概就是在某些车屁股后面,让人觉得“掉价”的联名。


    有时你会看到宝马车主,在车后面把“华晨”两个字扣掉。


    其实华晨远比你想的要有名气,它算得上是新中国最早的车企,是最早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华晨集团下有多个汽车品牌,涉及了零部件、整车制造、汽车金融等各个领域,但能拿的出手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华晨的衰落在资本市场上要更加明显,其股价从2017年底(股价20港元)一路下跌到现在的7港元。截至今年3月,华晨集团的债务总额高达1226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70%,由于差劲的财务状况,华晨持有的15亿股权它家公司股权被法院冻结,已经走到破产边缘,债权银行已经组建债务委员会,未来破产重组或不可避免。


    在75年的历史中,华晨究竟都做了什么,让它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抱大腿活下来的巨头


    华晨汽车的前身是沈阳金杯汽车,是标准的国企,但其发展一直和海外合作分不开关系。1988年,公司开始为丰田生产第三代海狮车型,而丰田则为金杯提供了最基础的车身冲压、焊接、喷漆和转配等技术。


    1990年,第一代金杯上市,成了小摊贩和下海商人的流行车款。而这台全身上下充斥着丰田技术的车,却因为没有合资关系,一直挂着金杯的牌子,也让这辆车从开始就被视为“国产之光”。



    有丰田的助力,金杯在1992年一年就生产了3.5万辆金杯,分割全国一半的小巴市场,利润过亿。


    不过汽车毕竟是一个供应链复杂的产业,一条产线需要动辄数亿的投入。于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1992年10月,华晨成功在纽交所上市。


    在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中国市场在民用端最常见的车就是桑塔纳+奥迪100,商用端则是金杯和五菱的天下。华晨也是用1款10年历史的车,在2000年做到了63亿元的年营收。


    支撑华晨第二次起飞的依然是外企,1994年,中国制定了汽车业保护规定:外资不能在中国成立独资车企,只能以合资公司身份进入中国;合资公司中,中方持股不低于 50%,并且董事长必须由中方指派


    2003年,宝马和华晨成立合资公司,股比50:50。同年 10 月,国产宝马3系和5系轿车投产,让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领略德国的百年轿车工艺。

    最早在中国销售的宝马车

    华晨和宝马的合作,与当年的丰田并无二致,宝马出技术和工程师,华晨负责代工生产、渠道和售后。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华晨变成了“风口上的猪”,在16年内,“躺挣”了宝马贡献的300亿元净利润。特别在2011年至2018年,华晨宝马每年为集团贡献的净利润占比更是高达120%。


    于此同时,华晨汽车旗下的三大自主品牌:华晨中华、华颂、金杯的发展,却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就拿2019年来看,在整个集团里,作为豪华车,宝马的销量有55万辆,而华晨自己生产的便宜车款,竟然只贡献了不足30%的销量。


    这一年,在华晨全年的63亿利润中,华晨宝马贡献了76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宝马车卖,华晨集团会亏损13亿。


    华晨的衰落和多年的“拿来主义”有直接关系,华晨通过合作拥有了宝马的发动机技术,但它只是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实力,却没有在变速箱、底盘等同样重要的方面下功夫,导致其最核心的金杯,也因为技术匮乏而落后于市场,甚至最后为了避免亏损,1元价格将49%的金杯股权卖给了雷诺。



    华晨的自主品牌已经很久没有新产品推出,在2018年华晨汽车便被工信部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也被打乱了节奏。


    与宝马17年的合作,没有换来技术,只换到了钱。


    面对华晨的失败,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也开始反思


    相比于华晨这种国企,吉利、比亚迪、奇瑞这些民营品牌基本上一穷二白。

    在华晨上市那年,吉利的李书福还在忙着造冰箱。多数民企的产品一开始都是模仿,拆卸进口车做逆向工程。虽然没有什么创新和技术,但起码符合商业规律,只做价格卖足够低,多数人买的起的车。

    这些车早期甚至没有空调,只能配备手摇窗户,但通过这种方式,它们成功在国企的眼皮子底下抢占了市场。然后用挣来的钱持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配置更好,但价格“不尽民意”的国企自主品牌则始终打不开局面,研发费用低,相比于吉利10%的研发支出占比,上汽、华晨的投入只有可怜的1-2%,导致核心技术长期缺失。


    而在民营品牌进一步拿下中端市场后,它们便用积蓄去做并购。


    2006年开始,吉利收购了海外买了各种股权,在2013年收购了伦敦黑色出租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宝腾汽车49.9%和莲花汽车51%的股份;2018年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后来又收购了沃尔沃。


    多次收购后,吉利从外企那里获得了技术、品牌、供应链、市场、企业文化方面的提升,与合资企业的“拿来主义”不同,吉利可以更好地消耗外来技术并为之所用。


    其实50%的规则,原本是想让中外合作,让中方学到西方百年的汽车技术,然而,合资企业的重要部门,如工程、技术、研发,均由外方掌控,财务、市场和行政才是中方为主。中方大多沉溺于营收,在研发的上的投入寥寥,反而是吉利这种私企形成了突破。


    所以这50多年来,中方通过让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技术和产品依然没什么起色。技术导致的产品力低弱直接反应在销量上:2017年,一汽丰田和一汽大众买了265万辆车,而一汽的自主品牌销量只有22万。



    在缺乏技术积累的时候,合资是一个很常用的方式,但区别是,韩国取消股比限制花了20年,印度花了9年,中国的股比限制已经存在34年,这让它不再是一种振兴国产的策略,而变成了一个温室和为少数人提供“躺着挣钱”的手段。

    可能是因为华晨等公司的失败,让人们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反思。


    发改委在去年规划出2022年开放所有合资车企的股比限制,而新能源车开放的更早,这让特斯拉成为第一家独立的外资车企。具体的补贴政策方面也来了个180°的大转弯,从以前的疯狂补贴国企,变成了补贴外企,一路给特斯拉开路灯。


    对外企的全面开放,也是希望它们能像当年引入iPhone一样,拉动供应链的集体升级。


    比如富士康通过为iPhone代工,打磨了工厂的产品力和研发能力,成为顶级代工厂。最后,iPhone的强势进入,打通了市场和供应链,培养了人才,也带动了小米、华为等自主品牌的崛起。


    Model 3的落地,也算是政策上一种全新的尝试,希望特斯拉起到“鲶鱼效应”,通过高标杆去倒逼国产电动车升级,并让整个供应链和国际接轨。这种“引狼入室”的做法,或许最终能推动整个中国电动车市场繁荣...

    万次阅读
    6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6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