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游石
6月29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落寞”半年的南京,突然曝出一个大动作:
由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三大企业央企巨头,联合长安汽车、江宁经开科技,出资组建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落定南京。
中汽创智是一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的研发公司,力争三到五年打造成中国第一的创新型汽车高科技研发企业。
注册资金160亿。
来头不小,目标远大。另外,自2017年东风、一汽与长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三方合并的传言甚嚣尘上。一旦构想化为现实,中汽创智未来势必还能获得更大资源的倾斜,前途无量。
这无疑是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大利好。

而对刚刚收获了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和大众入股江淮两大“发动机”的合肥来说,恐怕要心头一紧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晚上,蔚来汽车官方披露合肥战略投资协议新进展。称:
已收到来自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资者的首期33亿元人民币和二期15亿元人民币现金投资,首期剩余的2亿元将根据约定付款时间,由投资者在今年9月30日前支付。
换句话说,你们的布局虽好,我这边已经发车了哦。
新产业,拼的就是一个快、大手笔、烧钱。
在各自的辐射半径里,南京与合肥,注定狭路相逢。
南京汽车工业:曾经执牛耳者
六朝古都的南京,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存在。
1958年3月10日,中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仿照苏联嘎斯51研制的跃进NJ130,就是诞自南京汽车制配厂的生产线。

NJ130,也就是今天跃进卡车的前身。
同年6月,南京汽车制配厂更名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第二家由中央直属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名由朱德元帅题写,可见当时中央对南汽的重视。
彼时的南汽,曾与“一汽”“二汽”并驾齐驱,甚至在1969年后二汽初建时,南汽曾提供大量人员和技术支持。南京生产的跃进系列汽车,不仅是我国军用轻型卡车主力车型,还被应用于空军及海军航空兵的地勤部队。
最辉煌时期,南汽在全国首先推进轻型卡车现代化改造。其引进五十铃车身技术,进行平头化改造。这种没有“凸嘴”的驾驶室,在当时可谓风行一时。
后来,为解决大量生产发动机带来的曲轴锻造问题,南汽又以铸代锻,在中国汽车行业首创球墨铸铁曲轴。上世纪80年代,引进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的依维柯技术,生产的南京依维柯,曾开创中国汽车的一个时代。

有业内人士说,“如果没有依维柯,中国轻型客车会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轨迹,很难想象。”
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家中央直属车企,南汽此次合作并未动用国家一分钱,而是以低息长期贷款形式,向意大利政府借了2亿多美元。
可以说,南汽是中国汽车人自力更生发展的一面旗帜。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南京汽车制造厂更名为跃进汽车集团公司,开始在乘用车市场探索,事后来看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决策。
其先后与菲亚特和英国罗孚公司合作,推出的乘用车均在市场上遭遇滑铁卢。2007年在上海和江苏两地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南汽与上汽合并,成为上汽的全资子公司。
南京打造“东方汽车城”的梦想,也暂时迎来低谷。

发力新能源:合肥后来居上
实际上,汽车产业对南京来说,一直被视为四大支柱产业(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之一,从来没有放松过。
自200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到来后,南京也及时紧抓这一波风口,积极招商引资。
比如,2010年底,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成立开沃汽车,于次年参与南京金龙重组收购,推动新能源客车生产。
2016年,博郡汽车落户南京,获得南京浦口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招商合资的产业基金投资。博郡宣布在浦口经开区建设年产10万辆纯电动整车制造基地。
2017年9月,拜腾汽车南京工厂一期工程奠基,工厂占地1200亩,总投资超110亿,计划年产30万辆。
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南京,对于新能源汽车投资,可谓来者不拒。
同年,连年亏损的长城华冠也在南京又拿地又拿钱。南京开发区为长城华冠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给予了20亿资金支持。
也是这一年,董明珠投资达100亿元的南京银隆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也火热开工。预计2018年8月底投产,将实现年产2.5万辆纯电动商用车的产能。

溧水银隆项目效果图
在这么短时间集结如此多新能源汽车项目,放眼全国,南京也几乎独此一家,一时风头无两,构建中国第四大汽车工业基地(前三分别为长春、上海、北京)的旧梦也似乎指日可待。
不料风云突变,随着2018年经济形势低迷,车市饱和,而从当年起逐步削减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也加剧了市场寒意。新能源汽车的爆雷也开始最早波及南京。
董明珠的南京银隆最早出现状况,2018年以来就陷入拖欠货款、骗补、停工裁员等负面信息。同年7月,南京银隆的新能源商用车不动产项目被江苏省高院查封。
2019年5月,博郡汽车又因欠薪被员工起诉。今年6月,博郡汽车创始人黄希鸣公开信表示“决定重新定位公司商业模式,以形成成果和产品,争取创造正向现金流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如果融资不理想,博郡将放弃造车。
也是今年6月,媒体报道,拜腾汽车南京工厂因欠费被断电,员工大量离职和流失。
连年亏损的长城华冠更不用说了,2019年3月从新三板退市,同年5月也被曝欠薪问题。今年3月,CEO华冠群被苏州虎丘区人民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从新能源汽车布局的高光到集中爆雷,不过短短两三年,试问南京的心理阴影面积?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年产值不到南京六成的合肥(合肥2017年突破1000亿,南京两年前年即达到1752亿),却打出了一波后来居上的操作。
合肥的策略是从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方面入手。
早在2015年8月《合肥日报》报道,截至当年7月底,合肥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6万辆,推广应用完成率全国第一。城端梳理发现,截至当年底,南京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9000余辆,仅略超合肥一半。
到2017年底,合肥累计建成充电桩2.5万个,南京数据为13507根,也是勉强超过合肥一半水平。

通过“广积粮、缓称王”先打牢基础的策略,其打造新能源汽车战新基地,囊括江淮汽车、安凯客车、江淮专用车为代表的“伞车”(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以国轩高科、巨一自动化、锐能科技为代表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整车及配件企业。
也是在2017年“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50强”排名中,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府支持力度、产业基础及经济发展等4个纬度测评,合肥位列第5,南京则排名15。
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值情况。
城端梳理发现,2017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值约为150亿元,但在2016年,合肥的相关产值就达到了216.8亿元。这在两市汽车总产值相差悬殊的背景下,更凸显了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增长强劲。
进入2020年,当南京新能源汽车项目频频爆雷,合肥依托于本土汽车工业打造的新能源车制造体系,却收获两大超级红利:2月25日蔚来与合肥签订合作协议,中国总部项目落户合肥;5月底,大众斥资20亿欧元,购入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控股50%股份,同时增持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这是一场多赢的系列合作。于大众来说,进可与蔚来合资,退可与蔚来等共同开发互联网汽车技术;于江淮来说,则获得大众的品牌、管理和更多资源支持;于蔚来来说,以其代工企业江淮为纽带,间接地也能从江淮与大众的深化合作中受益,未来多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由此来看,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更像是一盘运筹帷幄的大棋,已有超出南京一头的迹象。
未来:苏徽二省的角力
但好在南京的优势正是底子厚,并非没有扳回一局的可能。
尽管新能源车项目频频爆雷,但也要看到,其已汇聚了上汽、长安、比亚迪、开沃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还拥有LG、越博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尤其是零部件配套方面,南京的实力非合肥可比。
南京过去的失着,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有些线条粗放。如今,随着省市两级对南京汽车工业的重视,南京的未来亦不可小觑。
“变数”来自2018年7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组公布情况,包括山东济南、江苏南京等在内的多座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省会作用不够” “中心城市作用不够”。随后,从江苏到南京,提升首位度成为发展的头等大事。
8月,江苏省委常委会调研南京时提出,建设“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2019年1月2日,元旦后上班第一天,南京就发布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产业板块提出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集群。
7日,又发布《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产业地标,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三,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3000亿元。
这是瞄着“整车制造”去了,也注定与“同质化发展”的合肥要有针尖对麦芒的较量。
必须要说的是:受区位和历史影响,南京长期以来对苏南苏北缺乏影响,却对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等城市“辐射”很强。这也让南京长期坐拥“徽京”之名。而芜湖、马鞍山等更多年被民间冠为南京最亲的“小弟”, 南京辐射光芒太足了。

原本,安徽做大“合肥”,提升合肥首位度,助力其快速崛起,正是为扭转省会本身带动力不足的不利局面,在东有南京、西有武汉的夹击下,杀出一条生路。
如今,江苏要做大南京,提升南京首位度的策略调整,也势必将对安徽的策略产生压力。对于合肥这座“赌城”来说,新能源汽车是又一次“赌”上身家的全力一搏;而对南京来说,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传统支柱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场“狭路相逢”背后,也已演变成安徽和江苏寻求未来发展机会而PK的主战场之一。
就从今年来两个最重磅的合作来看。
合肥这边,蔚来总部安家,安徽省委书记见证。
南京这边,中汽创智落户,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揭牌。
合肥的优势或在于产业一盘棋的化学反应;而南京,其本身的资源积累,特别是省市协力所能带来的资源优势,则远在合肥和安徽之上,未来还将打出怎样的牌面,尚无法预期。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极其显著。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决斗。就此来说,南京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反超仍有机会,只是看这座多年沉稳安定的古都,能否像合肥一样,拿出“勇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
实际上,就像前不久《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9》所体现的,南京成为前十强中进步最大的城市,骤然晋升三位,这说明南京已然认真起来。合肥,要小心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