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霹雳游侠》中的迈克尔警官驾驶着具有高度智能的跑车KITT锄强扶弱,当《蝙蝠侠》里的蝙蝠侠战车伴着音乐从远处自动驶向布鲁斯·韦恩,当《机械公敌》里威尔·史密斯驾驶着具有自动驾驶和AI人工智能系统的超级跑车穿梭在道路上……
科幻电影中充斥的无人驾驶概念不仅刺激着人们的想象,也激发着一群技术人瞄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边缘计算等赛道,将“自动驾驶汽车”从科幻带到现实。
如今,矿山、港口码头等限定区域内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但是普通人还不能乘坐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日常出行——如果将自动驾驶比作一幅拼图,它的全貌还未呈现。
当下,一块块拼图碎片在L0到L3、L4的技术升级中被不断更新和补全,人类正描绘着自动驾驶的未来。而作为环境感知层面重要技术的毫米波雷达,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碎片。但是翻开这块碎片,上面写的是Made in China吗?
谁能补足自动驾驶里的短板?
自动驾驶商业化首要的难点在于:安全性。
感知、决策、控制是自动驾驶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关键作用在于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帮助自动驾驶汽车具备人类驾驶员的观测能力,从而辅助甚至是替代驾驶员,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驾驶风险。但是,激光雷达的批量生产成本较高,而环境又对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探查精度及性能有很大影响。
“现阶段,毫米波雷达最高的价值就在于减少‘人’的因素,补足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在应对恶劣天气和风险变化时的短板和局限性。”知名车载毫米波雷达研发商、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隼眼科技”)COO陈昊说。

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OO陈昊
“关于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若驾驶员开车走神,当前车突然刹车时,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将在紧急状态下为车辆自动刹车,减少追尾事故,而毫米波雷达就是AEBS里的感知核心技术,主要在判定前方车辆、测量与前方车辆的相对运动并作出减速或加速指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陈昊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最新的毫米波雷达已经可以实现对车辆360°无死角的观测,在变道辅助、盲区变道、开门防撞等方面有了成熟的应用。
据了解,目前载货车、车长大于9米的营运客车都被强制安装AEBS,也有越来越多的中高档商用车在出厂时安装AEBS。“随着标准的完善和AEBS的不断成熟,毫米波雷达将不断在辅助驾驶方面增强日常驾驶的安全性,循序渐进地推动自动驾驶发展。”
显然,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作用无可替代,自动驾驶时代还未到来,但在辅助驾驶领域,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优越性显而易见。
从起步较晚到突破技术封锁
毫米波雷达,于上世纪40年代被发现并研制。1987年,国外率先将毫米波雷达应用于汽车,大陆、博世、天合、海拉等欧美厂商迅速崛起并占领市场。
根据Plunkeet Research的数据,到2014年,全球汽车毫米波雷达市场出货量达到1900万个。同样在这一年,中国开放毫米波雷达77GHz的频段用于民用,国产毫米波雷达开始起步。2015年,被称为“中国的毫米波雷达元年”。
“我们有近30年差距,但中国人的脚步总是又稳又快。”
之后几年,在国外限代和限售的环境下,具有高校背景的团队,以及大型汽车产业链企业密集进入毫米波雷达行业,他们也是这个赛道出现的第一批中国身影。
这些企业和团队,有的选择从国外引进成熟技术,通过技术的吸收和积累,实现本土化;有的选择发挥技术优势,加码研发;有的选择与高校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推进。
2015年,时任斑马网络CEO的施雪松凭借着对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入了解,超前捕捉到了毫米波雷达在未来汽车中的无限前景。
在向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伟教授等人深入调研后,施雪松和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一起出资3000多万元,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了隼眼科技。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毫米波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对于毫米波频谱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隼眼科技创立初期,所有经费投入研发,办公室来自实验室和园区“赞助”,所有人员全力扑在实验室。正是因为这样的执着和坚持,隼眼科技的研发频频开花结果,拥有我国首个可产业化的自主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项目,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从材料测试、天线设计、雷达信号处理、ADAS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等全系列方案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率先打破了国际巨头对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垄断。
当问及国内外的差距时,陈昊表示,“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还很大,但是在AEBS部分级别的应用上,中国的毫米波雷达已经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了部分车型上的国产替代。尤其对于汽车系统在本土的应用上,我们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欧洲、韩国等地的老牌汽车厂对隼眼产品的测试结果也很满意。”
从材料特性研究、雷达技术应用、算法设计,再到雷达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 ……中国毫米波雷达领域的从业者们埋头苦干、敢闯敢拼,将汽车电子与毫米波雷达技术强结合,趟出了一条中国毫米波雷达的赶超之路。
“我们只做一件事情”
究竟是瞄准一个细分行业,还是多元化发展?
当企业不断做强、强大,向行业上下游和同行业延伸发展是大多数企业会做的选择。但是,陈昊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大规模的产品制造对我们是一种消耗。”
汽车有2-3万个零部件,隼眼科技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小螺丝钉”,专注于雷达本身的技术演进和迭代,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水平。
这样的专注和坚持,也是中国技术人在落后的情况下,坚持国产替代策略的强大精神支撑。
今年4月,发改委、网信办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出台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份被称为智能汽车体系的“中国方案”,着重强调了毫米波雷达等关键技术的重要性。
陈昊表示,技术的更新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国家在战略层面的引导和投入,给予从业者充足的信心。“只有产业链上每一个短板都被补齐,我们才能真正与国外同业者全面PK。”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次出行方式的变革都源于对自由的渴望。从第一辆汽车到第一架飞机,人类花了17年时间;将自动驾驶从科幻带进现实,中国还需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来自投资人
去年4月,隼眼科技与全球半导体龙头恩智浦半导体,以及三家专业投资机构签订了融资协议,获得了A轮数千万元的融资。
关于投资逻辑,动平衡资本合伙人汤毅达表示,“汽车智能化是个趋势,而77GHz车载雷达是智能驾驶的必备底层硬件,隼眼科技是我们看到的业内少有的同时在雷达传感器解决方案和汽车行业实战经验两方面都有丰富积累的创业公司,所以我们在隼眼刚启动融资的时候就积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他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几年,隼眼科技不断夯实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和完全自主解决方案落地,目前已经在部分整车厂得到了认可,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
(作者:陈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