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Read】栏目之上汽通用五菱“三部曲”将从产品、品牌和企业3个层面,来解析这个上汽集团旗下重要板块走下神坛的因果和教训。聊完产品之后,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宝骏品牌。
作者 | 尚 武
责编 | 甄 瑶
出品 | 汽车K线
在上汽通用五菱“三部曲”之第一篇《新宝骏销量惨淡、产品库存高企,上汽通用五菱到底怎么回事?| K·Read》一文见刊之后,引起广大读者与投资者关注与共鸣。
据统计,汽车K线全平台阅读量达到数十万,留言突破1万+。其中,有近80%留言认为,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宝骏品牌质量不佳、缺乏安全保障,新宝骏价格偏高、高端失败。不过,也有留言持反对观点,表示其汽车性价比高、新宝骏外观好看。

「数据来源:交强险」
当然,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为什么上汽通用五菱和宝骏销量会突然遭遇滑铁卢?除了第一篇从产品角度来解析,这篇我们将从品牌层面来阐述。
宝骏着急了?新宝骏“挂羊头卖狗肉”
2019年4月份,宝骏品牌推出“新宝骏”,宝骏品牌标志也由“马头”换成“钻石标”,甚至让人们联想到前几年在中国复活的百年德国品牌宝沃。随着品牌换新,宝骏新产品价格较之前也近乎翻倍。
上汽通用五菱表示,新车标意味着宝骏品牌全新时代的开启,宝骏将以全新的R平台为基础,推出年轻化、智能化的新产品。

据宝骏方面介绍,R平台是宝骏品牌首个智能驾控电子架构搭载平台,汇集全球资源,由500多名业内顶级专家,按照通用汽车全球制造质量标准打造。
那么新宝骏实际产品表现如何?以新宝骏主打车型RS-5为例。
要知道,一款车型真正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外表和内饰,而是在于最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与自家车型相比,RS-5很多基础数据与宝骏530差别也并不大。
虽然RS-5采用全新R平台,但悬挂方面,宝骏530高配版与之是一样的;动力总成上,RS-5与2019款530也基本上没区别。无论是530,还是RS-5,配备的都是上汽通用五菱新一代动力总成。

最为诧异的是,新宝骏RS-5发动机缸体材料居然是铸铁!这已经是“古董级别”发动机材料,而竞品车型几乎全部采用铝合金材质。此外,RS-5的发动机为多点电喷,竞品车型为直喷。
那么,新宝骏价格翻倍的同时,技术与品牌真的翻倍了吗?答案显然是没有。
“新瓶装旧酒”、“挂羊头卖狗肉”、“不好好走超高性价比路线”、“开始过度营销包装”……消费者和老客户对宝骏品牌已经颇有微词。

的确,相比过去单车销售成本仅50元,如今新宝骏单车销售成本明显提升不少,不论是大规模广告,还是请品牌策划和公关公司,但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
多年来,低质、低价标签已深深烙印在老宝骏产品上,如今其多款所谓“高端车型”销量不尽人意。
截至今年11月份,新宝骏成立已超过半年时间,从最新销量数据来看, RS-3、RS-5、RM-5及RC-6四款车型,并没有像之前宝骏560、宝骏510和宝骏530一样,成为“爆款”车型。

数据来源:乘联会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宝骏510 C-IASI的碰撞测试结果,也吓退了很多新宝骏的潜在客户。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该车A柱折断获得了P(差),在“侧面碰撞”测试中同样获得了P(差),车顶强度也只有M(一般),导致最终“乘员保护”项目总评只有P(差),安全不过关,谁还敢买宝骏产品?

这也直接导致宝骏多款爆款车型,只是“昙花一现”,而不会像哈弗H6、长安CS75、吉利博越等车型,拥有较长、稳定的生命周期。
宝骏“血统”不纯?
首先,笔者想问个问题:宝骏到底算不算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相信这个问题可能让不少人一愣:难道宝骏不是自主品牌?

的确不是!
十几年前,中国有意制定政策,让在中国疯狂攫取利润的合资车企外方将技术导入中国的合资公司,增强后者研发实力,深谙政策之道的合资公司,陆续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成为当时的流行做法。
2008年,广汽本田推出了首个合资自主品牌——理念。思铭、宝骏、启辰紧随其后,2013年,更多的合资公司为敷衍新能源政策,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但7年过去,还有存在感的,仅剩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和东风日产的启辰。
2009年,通用汽车用别克凯越技术换来上汽通用五菱10%的股份,三方股比格局变为:上汽50.1%、通用44%、五菱5.9%。10%股份,换来一个淘汰车型技术支持,不知道是通用的精明,还是五菱的迫切。

虽然有过高光时刻,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伪自主”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换句话说,外资汽车公司怎么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导入合资公司,来壮大中国汽车实力与其争夺市场?最终,它们不得不将已经淘汰的技术从垃圾桶捡出来。用这些“杂交”品种来与真正的中国汽车品牌抢夺低端市场。
借着“商转乘”的东风,宝骏品牌承接了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板块,从商用车改过来的SUV,一度也得到消费者认可——便宜、空间大、通过性强。
这期间,宝骏诞生了730、560、510等“神车”。可惜的是,由于产品技术迭代、缺乏技术,以及质量问题频发,加上中国汽车消费环境不断变化,缺乏品牌积淀的宝骏就像没有扎稳根的树苗,随时可能倒下。
通用“隐退”?上汽集团如何承接新宝骏
12月23日,汽车K线通过天眼查发现,在上汽通用五菱股权结构中,上汽集团股比已达到83.27%,通用汽车(中国)仅持有16.62%,其他三家共持有0.12%。这意味着,上汽集团在合资公司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通用汽车退到幕后。

然而,尴尬的是,在上汽集团旗下目前不乏自主品牌,不论是偏中低端的荣威,还是走国际路线的名爵,甚至是上汽大通,基本上涵盖了主流细分市场。因此,对于希望从底部、低端想往上突破的宝骏,很可能会打乱上汽集团当前部署。
如今,将同一套技术用在两个品牌,尚且让上汽乘用车感到吃力,那么再把一样的东西,给到完全没有品牌支撑的新宝骏,最终可能反过来让荣威和名爵品牌,开历史的倒车。
众所周知,上汽集团研发体系,也是沾了通用汽车的光,10年前通用汽车破产重组与其“联合研发”;可现在通用汽车恢复元气,还会与上汽集团分享核心研发成果和技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另一方面,在上汽通用当中,也有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这3个品牌嗷嗷待哺。在上汽通用五菱只有不到两成股份的通用汽车,对宝骏不可能“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宝骏品牌如何稳住?
首先,汽车K线认为,宝骏需要一步一步向上,而非大踏步的跨越式向上,一是因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没有这样的土壤,提供一个低端品牌上位的机会。即便是奔驰,也通过130多年才走到今天的地位。
二是,抓好品质控制和产品质量,就像20多年前,韩国汽车崛起,品质立命,不要因为价格低,就成了质量低、品质差的代名词。所以,要强化品控,改善消费者对其的印象。

三是,加强技术研发投入。背靠上汽集团,五菱和宝骏品牌需要参与上汽集团自主板块的研发,同时找到差异化,与荣威、名爵形成互补,而非相煎太急。
四是,对新宝骏和老宝骏完成迭代或者区隔,不要让人觉得,换个内饰和配置,价格就能比原来产品价格翻倍,而是物有所值。
由此可见,新宝骏只是“换标”而已,并没有表现出十足的诚意。笔者认为,如今汽车消费的主力军85后、90后甚至00后已不再天真,而只会越来越理性,它们开始越来越懂车,做品牌切莫“挂羊头卖狗肉”。
这么多年,宝骏总是想变成一匹千里马,但实际上还是一只上不了台面的“骡子”。对上汽集团而言,要耐得住寂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