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调的恒大,又因许家印15字“造车术”陷入“舆论中心”。
“恒大的造车之路总结来说用5句话表述:第一个是‘买买买’,第二个是‘合合合’,第三个是‘圈圈圈’,第四个是‘大大大’,第五个是‘好好好’。”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11月12日的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直言。
许家印现场表示,集团未来三年在造车方面的投资为450亿元,依次为200亿元、150亿元与100亿元。恒大造车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10年内实现年产销500万辆。
现场,恒大集团还与国内外6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签署战略合资协议,协议企业涉及采埃孚、博世集团、德尔福、大陆集团、霍尼韦尔等多家国际Tier 1。

作为跨界新能源汽车中最活跃的地产商,恒大集团实现“梦想”的方式诚如他自己所言简单粗暴,一路“买买买”将整车、动力电池、轮毂电机、充电桩、动力总成等国内外领先企业“收编麾下”,硬核打通造车闭环,投入资金超300亿元,并成立其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
1月,恒大先后以9.3亿美元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的51%股权、以10.6亿元卡耐新能源58%股份,获得生产资质及动力电池技术。
近期恒大健康又对NEVS增资30亿美元,进一步满足NEVS及其附属公司用于研发、制造的营运需要,并强调NEVS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正为集团的汽车品牌恒驰电动汽车进行研发工作。
同样在1月底,恒大集团又斥资1.5亿欧元(合人民币11.5亿元)入股科尼赛克,随后将斥资1.5亿美元(合人民币10.1亿元)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项目公司,其中恒大子公司NEVS持股65%。
3月到5月期间,恒大以 5 亿元收购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份、5亿元70%控股荷兰e-Traction,并全资收购英国Protean,完成商用车和乘用车轮毂电机技术的版图。
7月恒大与德国hofer动力总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合资成立恒大德国hofer动力科技公司。
财大气粗“买完”整条产业链后,产能建设自然也要跟上。仅6月就先后在广州、沈阳签订了总投资2800亿的两大新能源汽车项目,规划产能。这还不包括许家印2月与郑州市政府签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项目合作协议。
“买来主义”的恒大集团为更好“消化”并实现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10月在上海成立其新能源汽车研究总院。并大规模“挖人”和招兵买马,启动了一项“8000”人大规模新能源汽车顶级专家及技术精英的招聘活动。
许家印的新能源汽车“梦”能否顺利实现尚不可知,但现实确实给恒大泼了一盆冷水。恒大6月底量产上市的首款新能源汽车国能93并未如期实现规模交付,仅少量交付用于恒大内部继续测试。而恒大造车的真正产品——恒驰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首款将在2021年量产。
恒驰新能源车型能否适应市场还需留待时间考验,但届时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却非常残酷。国产特斯拉今年年底即将投产,大众、戴姆勒等外资品牌国产车型迎来爆发,加上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新能源产品多面夹击,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