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车市近20年的高速增长期积累下,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水平大幅上升,曾经大把人可望而不可即“小轿车”、“大越野”如今成为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代步工具。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买车前的种种美好幻想在买车以后却发现并不能尽如人意,以下5个买车之前和买车之后的场景对比,绝大部分司机应该都经历过。
场景一:上班
买车之前上班出行比较麻烦,离公司近或者有地铁、公交直达的还好说,在一、二线城市工作且离公司较远的人,往往要经历地铁、公交、步行“三班倒”的折磨,还要被迫体验“人潮拥挤我能感觉你”的场景。偶尔偷懒或者睡过头了就只能“斥巨资”打车,一天薪酬能有三分之一进了出租车师傅的口袋。

买车以后开车上下班确实能提升幸福感,似乎从此可以跟基本全程站票的地铁说再见,可以在宝贵的清晨多睡上十分钟……然而现实是,随着开车上下班的人越来越多,工作日的上下班时段往往就是堵车高峰期,在经过拥堵路段时车流以平均1米/分的龟速前进,最后发现总耗时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要长……

场景二:吃饭
买车前出门吃饭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哪怕家门口的小吃或馆子味道不是那么可口,都会为了图省事凑合一下。有时候突然想吃喜欢的某样东西,但想想那二十多公里远的距离,也只能就此打住。

买车后出门吃饭的可选择范围明显增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吃货之旅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仔细想想,来回的燃油费用加上停车费就相当于半顿饭钱,万一有场合需要喝酒还得支付代驾费用,最后还是会选择在家门口吃碗拉面。

场景三:旅游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加重了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压力,旅行成为了越来越多上班族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否则当年的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不会爆红于网络。买车之前全家旅行,出于方便和实惠的角度考虑通常会选择报团,自由度低不说,在一群大爷大妈中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买车之后如果跟家人或朋友一块旅行,只要距离不是特别远必然是选择自驾游,潇洒自在无拘无束,还能将沿途风光尽收眼底。然而风景无限好,只是电子眼有点多……一脚油门踩狠了可能就要背上几个“异地违章”,赔了夫人又折兵。

场景四:逛街购物
买车前出门逛街/购物只能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打车,一不小心买多了还要扛着大包小包东西等车,经常会想如果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该有多好。

有了车后才发现,在繁华的步行街找一个能停下车的地方有多么不容易,要么车位已满,要么停车费贵的离谱,细算下来发现还是打车最合适。

场景五:上山下乡
买车前幻想自己就是电影大片的主角,可以开着爱车上山下乡,在老家的泥土路上也能如履平地尽情奔驰……

买车后才发现汽车不是“钢铁侠”,小轿车底盘低,行驶至复杂路面时不免心惊胆战;SUV通过性好但车身相对较宽,经过狭窄道路或者停车时总害怕剐蹭。别说是上山下乡了,回老家开车时也要小心翼翼,表面上是车保护人,但有时候是人恨不得“扛着”车走。
评论·0